
(1).《新唐書·窦鞏傳》:“ 鞏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時。平居與人言若不出口,世號‘囁嚅翁’。”後因以稱懦弱畏事或不善辭令之人。 元 楊弘道 《贈刁益之》詩:“應接尚無衰憊氣,不應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孫華 《次王隨庵七十自壽詩原韻》之二:“避世聊為漫浪叟,少言甘號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蘇轼 《元日次韻張先子野見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蠻 知在否,試問 囁嚅翁 。” 王文诰 輯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樂天 也。”參閱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四。
“嗫嚅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本義
指性格懦弱、不善言辭或遇事畏縮的人。源自《新唐書·窦鞏傳》記載,窦鞏性格溫和儒雅,但與人交談時“吻動而不發”(欲言又止),被白居易等人戲稱為“嗫嚅翁”。
引申義
後也直接代指白居易本人。因窦鞏被白居易調侃,部分文獻中“嗫嚅翁”成為白居易的别稱。
曆史用例
元代楊弘道《贈刁益之》詩雲:“應接尚無衰憊氣,不應便作嗫嚅翁”,清代唐孫華亦用此詞自嘲“少言甘號嗫嚅翁”,均借以形容寡言或謹慎的性格。
現代場景
多用于批評人說話吞吞吐吐、不敢直言,或形容在關鍵場合因猶豫而表達不清的狀态。
建議結合《新唐書》原文及詩詞用例進一步理解其語境。若需完整文獻,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嗫嚅翁》是一個漢語詞語,它的意思是指某人說話聲音小而含糊不清,或者某人緊張不安地小聲說話。
《嗫嚅翁》這個詞由三個部首組成:口、兒、翁。它的總筆畫數為20。
《嗫嚅翁》一詞的來源不太明确,但我們可以推測它可能是根據人們在表達緊張或羞怯時發出的聲音來命名的。
《嗫嚅翁》在繁體中的寫法是:嗫嚅翁。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雖然《嗫嚅翁》這個詞的古代寫法不太清楚,但可以推斷它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相似。
1. 面對老師的質問,小明吓得嗫嚅翁,根本說不出話來。
2. 女孩内向害羞,每次面對陌生人時總是嗫嚅翁。
1. 嗫嚅:含糊不清地說話。
2. 翁:年長的男子。
近義詞可以用來描述相似或相近的意思。與《嗫嚅翁》意思相近的詞語包括:咕噜、蹑蹑、咕哝。
反義詞是與詞語意思相對的詞語。與《嗫嚅翁》意思相反的詞語是:豪放、大聲、洪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