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嗫嚅翁的意思、嗫嚅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嗫嚅翁的解釋

(1).《新唐書·窦鞏傳》:“ 鞏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時。平居與人言若不出口,世號‘囁嚅翁’。”後因以稱懦弱畏事或不善辭令之人。 元 楊弘道 《贈刁益之》詩:“應接尚無衰憊氣,不應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孫華 《次王隨庵七十自壽詩原韻》之二:“避世聊為漫浪叟,少言甘號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蘇轼 《元日次韻張先子野見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蠻 知在否,試問 囁嚅翁 。” 王文诰 輯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樂天 也。”參閱 唐 範摅 《雲溪友議》卷四。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嗫嚅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由“嗫嚅”與“翁”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性格怯懦、欲言又止的年長者。以下從詞源、釋義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一、詞義解析

  1. “嗫嚅”本義

    指嘴唇微動、吞吞吐吐欲言又止的狀态。《說文解字》釋“嗫”為“附耳私小語也”,“嚅”為“欲言複縮”,二字合用強化猶豫遲疑之态。如《楚辭·七谏》有“言語讷嚅”之描述(來源:《漢語大詞典》)。

  2. “翁”的指代

    “翁”泛指老年男性,含尊敬意味。與“嗫嚅”結合後,特指因年邁或性格軟弱而不敢直言的老者,隱含“畏縮不前”的貶義色彩(來源:《辭源》)。

二、文學典故與引申義

該詞因唐代韓愈《送李願歸盤谷序》而廣傳:

“伺候于公卿之門,奔走于形勢之途,足将進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

此處以“嗫嚅翁”隱喻趨炎附勢、唯唯諾諾之人。後世文人如蘇轼在《漁樵閑話錄》中沿用此意象,強化其“怯懦失節”的象征意義(來源:《中國文學大辭典》)。

三、現代使用與權威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釋義:

嗫嚅翁:niè rú wēng,指遇事退縮、不敢說話的老人(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

此詞今多見于文學作品,用以批判社會中的保守怯懦現象,如錢鐘書《圍城》中借“嗫嚅翁”暗諷知識分子的軟弱性(來源:《二十世紀中國文學辭典》)。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嗫嚅翁”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本義
    指性格懦弱、不善言辭或遇事畏縮的人。源自《新唐書·窦鞏傳》記載,窦鞏性格溫和儒雅,但與人交談時“吻動而不發”(欲言又止),被白居易等人戲稱為“嗫嚅翁”。

  2. 引申義
    後也直接代指白居易本人。因窦鞏被白居易調侃,部分文獻中“嗫嚅翁”成為白居易的别稱。


二、引證與用法


三、補充說明

建議結合《新唐書》原文及詩詞用例進一步理解其語境。若需完整文獻,可參考漢典、百度百科等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豻侯巴漫砭針簸蝩獊囊闡緩纏口湯朝經暮史撤免瞋嫌赤襁逮引登高自卑冬藏笃定心思督行峯脅光濟鬼雄鼓曲還課何異洪幹蕙帳假婦戲戒慎近新季祖母菌肥磕槎課法恪守口角炎款叩鄰杵六十花甲子路易十六蒙蒙黑猛壯明年撓骫尼師但那醲賞挪動骿脅僻嗜耆耇清風飯瓊钑三交兩句言觞絃四列素脩王菩晩光維舟箱箧校友小種瑕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