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工;竣事。 宋 樓鑰 《移長汀庵祭告祝文·畢工奉安神主》:“土木初興,神主告遷,茲焉訖役,奉以言旋。” 金 王若虛 《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肇基於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訖役,聖位、雲堂、齋廚、方丈,總為屋十餘楹。” 元 黃溍 《東陽縣門樓記》:“始作於 延祐 二年冬十月,而訖役於三年春二月。”
“訖役”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明确語義結構的複合動詞,其核心含義指某項工程或勞役的完成狀态。從構詞法分析,“訖”為動詞性語素,本義為終止、完畢,《說文解字》釋作“止也”,如《尚書·立政》載“克訖四海”;“役”為名詞性語素,指代具體勞役事項,《周禮·地官》注“役謂發士卒”。二字組合後,構成動賓關系的合成詞,特指官修工程從啟動到竣工的全過程完結。
該詞在古代文獻中具有明确的使用語境,主要用于記錄官方工程的驗收節點。例如《宋史·河渠志》記載元祐年間“築堤訖役,凡用夫三十萬”,即指堤防建設工程全面竣工。現代漢語中雖不常見,但在曆史檔案整理、古建築修複研究等專業領域仍作為術語使用,如《中國水利史綱要》述及清代河工“歲修訖役當在霜降前”。(參考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1卷;《中國古代建築術語辭典》中華書局版)
“訖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訖役”意為完工、竣事,表示某項任務或工程的結束。其中,“訖”指完結(如“收訖”“付訖”),“役”指工作或任務,組合後強調“完成職責或事務”的最終狀态。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完成重要事務後的狀态,如工程竣工、學業結束等,常帶有如釋重負或慶祝的語境。例如:
“土木初興,神主告遷,茲焉訖役,奉以言旋。”(宋代樓鑰《移長汀庵祭告祝文》)
“肇基于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訖役。”(金代王若虛《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
文獻例證與曆史用法
該詞在宋、金、元等朝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多用于官方文書或建築記錄,強調時間節點和成果達成。例如元代黃溍記載東陽縣門樓修建:“始作于延祐二年冬十月,而訖役于三年春二月。”
近義詞與關聯詞
“訖役”是兼具古典韻味和實用性的詞彙,適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表達任務圓滿完成的含義。
币爵避人耳目慚魂嘈襍涔灂撤回逞志磁甖道山丢三落四東壁斷章截句發晶風浮幹練宮甲公子光譜儀害夏寒鷗約皓紗赫赫炎炎黑絲紅人貨赀降恕艱澁轎幰潔悄汲直君子國可而客戶科倫坡苛嚴來因去果俚謠籠侗玫瑰餅眉睫之内猛不防綿眇鬧紛紛泣啼宂泛軟科學瑞典沈博絶麗升旗石榜鼠乳疏韻颱風田月桑時同日而論通隱推賢進善偉量閑身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