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工;竣事。 宋 樓鑰 《移長汀庵祭告祝文·畢工奉安神主》:“土木初興,神主告遷,茲焉訖役,奉以言旋。” 金 王若虛 《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肇基於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訖役,聖位、雲堂、齋廚、方丈,總為屋十餘楹。” 元 黃溍 《東陽縣門樓記》:“始作於 延祐 二年冬十月,而訖役於三年春二月。”
“訖役”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訖役”意為完工、竣事,表示某項任務或工程的結束。其中,“訖”指完結(如“收訖”“付訖”),“役”指工作或任務,組合後強調“完成職責或事務”的最終狀态。
詞源與結構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完成重要事務後的狀态,如工程竣工、學業結束等,常帶有如釋重負或慶祝的語境。例如:
“土木初興,神主告遷,茲焉訖役,奉以言旋。”(宋代樓鑰《移長汀庵祭告祝文》)
“肇基于甲午之春,凡再期而訖役。”(金代王若虛《趙州齊參謀新修悟真庵記》)
文獻例證與曆史用法
該詞在宋、金、元等朝代文獻中均有記載,多用于官方文書或建築記錄,強調時間節點和成果達成。例如元代黃溍記載東陽縣門樓修建:“始作于延祐二年冬十月,而訖役于三年春二月。”
近義詞與關聯詞
“訖役”是兼具古典韻味和實用性的詞彙,適用于正式或書面語境,表達任務圓滿完成的含義。
《訖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訖”和“役”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訖(讠)+ 役(彳)。
訖役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它的繁體寫法為「訖役」。
古時候漢字寫法将「訖役」寫作「訖務」。訖的古字形為「訖」,表示結束;役的古字形為「務」,表示任務或勞役。
訖役在漢語中的意思是完成一項任務、結束勞役或使命,或者指軍隊解散、士兵退役。
例句:
1. 任務終于完成,我們解除了訖役,回到了家。
2. 隨着戰争的結束,士兵們紛紛訖役返回家鄉。
組詞:解役、訖使、解放。
近義詞:完成、了結、終結。
反義詞:開始、接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