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反道的意思、反道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反道的解釋

(1).違反正道。《書·大禹谟》:“蠢茲 有苗 ,昏迷不恭,侮慢自賢,反道敗德。”《國語·周語下》:“必有三殃:違天,一也;反道,二也;誑人,三也。” 宋 蘇轼 《秘閣試論·劉恺丁鴻孰賢論》:“ 安 、 順 、 桓 、 靈 之世,士皆反道矯情,以盜一時之名,蓋其弊始於 西漢 之世。”

(2).還歸正道。《管子·君臣下》:“是故道術德行出於賢人,其從義理,兆形於民心,則6*民反道矣。” 尹知章 注:“道術既出,故莫不從義而順理,理之極,則無奸僻之事,始見於人心,則人無不道矣。”《漢書·昭帝紀》:“ 燕王 迷惑失道,前與 齊王 子 劉澤 等為逆,抑而不揚,望王反道自新。” 顔師古 注:“所為邪僻,違失正道,欲其旋反而歸正,故雲反道。”

(3).古代帝王舉行祭天禮,事先修整道路,把新土翻到面上,稱為反道。《禮記·郊特牲》:“氾埽反道,鄉為田燭。” 陳澔 集說:“反道,剗道路之土反之,令新者在上也。”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反道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反道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均屬古漢語用法,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


一、違反道義(核心義)

指違背道德準則或自然規律,屬貶義。

典籍例證:

《尚書·泰誓》載商纣王“反道敗德,毒痡四海”(參見《漢語大詞典》“反道”條),指其逆行天道、敗壞仁德。

《史記·商君列傳》更以“反道而敗德”批判嚴刑峻法之害(《古代漢語詞典》釋義引證)。


二、返回原路(字面義)

表空間上的折返,中性詞。

典籍例證:

《楚辭·九章·哀郢》中“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王逸注“反道南行”即折返南歸之路(《漢語大詞典》引注)。


三、方言引申義(區域用法)

冀魯官話中保留“繞路而行”的引申義,如“大雨沖垮山路,隻得反道去鄰村”(《漢語方言大詞典》用例)。


現代使用提示:

“反道”今多見于古籍研究或方言語境,日常表達中“違背道義”義已由“悖逆”“違道”等替代,“繞路”義則多用“繞道”。


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X卷“反道”條
  2.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X版“反”字項下
  3.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冀魯官話分卷

網絡擴展解釋

“反道”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違反正道
    指違背道德準則或社會規範。例如《尚書·大禹谟》提到“反道敗德”,強調違反道義會導緻德行敗壞。現代用法中,可形容突破常規、違反規則的行為,如“反道而行”。

  2. 還歸正道
    通過引導或自我修正回歸正确方向。如《管子·君臣下》提到“民反道矣”,指百姓恢複遵循道義。漢代文獻中也用此義勸誡人改邪歸正。

  3. 古代祭天儀式
    指帝王祭天前翻新道路的禮儀,将新土覆蓋路面以示莊重。出自《禮記·郊特牲》的“氾埽反道”。


二、使用場景


三、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尚書》《禮記》等文獻,或查閱、3、7、8的詳細引述。

别人正在浏覽...

辯博鞭茁蟾盤陳平席吃洴辭避眈眈逐逐丹曦掉慄短足鍍銀凡形飛播附假付之丙丁垓下歌閣部恭恪刮地皮貫頭錢寡态哈剌基酒紅火降香腳管結習糠籺匡神昆苗老女躐登立功六畜道馬史馬蚿納頭便拜凝嚬刨煙鋪瓶簪前對愆亢青身跫然裘莽騎者善堕渠水山橘手背四門鬥裡遂大夫苔岑掏摸王蒙瓦盆鼓鑲接險關鄉邑向中校覆洗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