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根荄的意思、根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根荄的解釋

(1).亦作“ 根垓 ”、“ 根核 ”。植物的根。《文子·符言》:“故羽翼美者,傷其骸骨;枝葉茂者,害其根荄;能兩美者,天下無之。” 漢 劉向 《說苑·建本》:“樹本淺,根垓不深。”《漢書·五行志中之上》:“入地則孕毓根核。” 唐 白居易 《問友》詩:“根荄相交長,莖葉相附榮。” 宋 司馬光 《為始平公祭晉祠文》:“然原陸久燥,根荒未浹,畎畝喁喁,猶有待望。”

(2).比喻事物的根本,根源。《舊唐書·元稹白居易傳論》:“臣觀 元 之制策, 白 之奏議,極文章之壼奧,盡治亂之根荄。” 清 龔自珍 《勇言行箴》:“其精神外矣,其根荄誖矣。”

(3).植根。 姚華 《曲海一勺·原樂》:“今試言之,夫禮樂者,橐籥于元氣,根荄于人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根荄(gēn gāi)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層含義的複合詞,既指植物的地下部分,也引申為事物的根本或起源。以下從權威詞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本義:草木的根莖

    指植物埋藏于土壤中的主要營養器官,包括主根、側根及地下莖。據《漢語大詞典》記載,“荄”特指草根或樹根,與“根”同義複用,強調植物賴以生存的基礎部分。如《漢書·禮樂志》載“根荄以遂”,即形容草木根系深紮、生長茂盛之态。

  2. 引申義:事物本源或根基

    在抽象層面,“根荄”喻指事物的起源、基礎或關鍵要素。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荄”為“草根也”,引申為“凡事物之基曰根荄”。如學術思想之根荄、文化傳統之根荄,均強調其根本性地位。


二、詞源解析


三、典籍例證

  1. 《說文解字》(許慎 著)

    明确區分“根”為木本植物之根,“荄”為草本植物之根,後世合用漸成泛稱。

  2. 《廣韻·平聲咍韻》

    注“荄,草根也”,印證其草本屬性。

  3. 《漢書·五行志》

    “根荄傷則枝葉枯”之句,以自然現象隱喻治國根本的重要性。


四、現代用法

現代漢語中,“根荄”多用于書面語或學術語境,常見于文化評論(如“中華文明的根荄”)、生态研究(如“植被根荄系統”)等領域,強調深層結構與源流關系。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根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ēn gāi,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植物的根
    指植物生長于土壤中的部分,如《文子·符言》提到“枝葉茂者,害其根荄”,強調根與枝葉的依存關系。漢劉向《說苑·建本》亦用“根垓”表示根系的深淺。

  2. 異體寫法
    該詞也寫作“根垓”“根核”,如《漢書·五行志》中“孕毓根核”即指植物根部。


二、比喻意義

  1. 事物的根本或根源
    常用于抽象概念,如《舊唐書》評價元稹、白居易的文章“盡治亂之根荄”,指其觸及治亂的核心。清代龔自珍則以“根荄悖矣”比喻精神根基的錯亂。

  2. 強調深層關聯
    姚華《曲海一勺》中“根荄于人情”,形容禮樂制度紮根于人性本質。


三、用法與示例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參考《文子》《說苑》等古籍原文,或漢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哀戀案值傲辟巴酒保國會筆文伯牧誠鲠辰河戲沖鋒陷鋭鹑刑辭邑蹲蹲邨莊掉隊疊口額娘二舌鳄溪翻白反比放迸方幅焚次公升寒耕暑耘惶悸彙印昏惘魂銷腸斷漸漬戟門浄色矜恃禁掖輯濯捐本逐末镌發苴衰老舊令主裡許偻俯麥稭免放明德門募俞傾穨窮老聖師拾栌視習識主視濯衰緒四海一家銅駝團體缊縷無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