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伯牧的意思、伯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伯牧的解釋

古代地方長官的泛稱。語出《禮記·王制》“州有伯” 鄭玄 注:“ 殷 之州長曰伯, 虞 夏 及 周 皆曰牧。” 明 方孝孺 《後樂齋記》:“匹夫而憂天下,無位而論世事,時俗以為狂而君子之所取也。以言乎位,内而公卿大夫,外而伯牧守令,祿豐者任榮,職要者憂重,匹夫固若無與焉。”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伯牧是漢語中的曆史官職合稱,由“伯”與“牧”兩部分構成,分指古代兩種地方行政長官。《說文解字》釋“伯”為“長也”,本指兄弟排行中的年長者,後引申為統領一方的諸侯或長官;“牧”原指放養牲畜,後衍生出治理、管理之意,《周禮》記載“牧人掌牧六牲”,東漢鄭玄注“牧,治也”,逐漸演變為地方行政職官名,如漢代“州牧”即一州最高長官。

據《中國曆代職官辭典》(中華書局,2004年)記載,“伯”在周代分封制中為諸侯爵位第三等(公、侯、伯、子、男),同時承擔地方治理職責;“牧”則多見于秦漢以後,如刺史改稱州牧,職權類似太守。兩者連用“伯牧”可泛指地方軍政長官,如《後漢書·光武帝紀》載“分遣博士巡行州郡,班宣诏書,督察伯牧”。

現代漢語中,“伯牧”一詞已罕用,僅見于曆史文獻或學術研究。如需進一步考據,可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卷第1236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56頁相關内容。

網絡擴展解釋

“伯牧”是古代對地方長官的泛稱,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時期有所演變:

  1. 詞源解析
    該詞源自《禮記·王制》中“州有伯”的注釋。根據鄭玄的考證,殷商時期稱州長為“伯”,而虞夏(堯舜時期)和周代則稱“牧”。兩者合稱“伯牧”,成為地方行政長官的代稱。

  2. 曆史演變

    • 殷商:州級行政長官稱“伯”;
    • 虞夏與周代:同級别官員改稱“牧”;
    • 後世引用:如明代方孝孺在《後樂齋記》中,将“伯牧”與“公卿大夫”“守令”并列,指代中央到地方不同層級的官員。
  3. 其他引申解讀
    有觀點将“伯”解為長輩、“牧”解為管理,引申為“引導民衆的長者”,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對字面的擴展解讀。

  4. 現代應用
    作為人名時,“伯牧”被賦予謹慎、關懷等寓意,但屬于現代姓名學範疇,與古義無直接關聯。

該詞核心含義指向古代地方行政官職,具體名稱隨朝代更疊變化,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次要引申義缺乏權威支撐,建議以《禮記》鄭玄注為基準。

别人正在浏覽...

背公卑梁碧緑比年布谷鳥不脩邊幅猜虞赪鱗齒決瓷瓶粗大大閨女倒果為因刀火點葉冬裝馮至趕口給以根緒拱枓公份貫口谷嗛皇聖環玦徦爾膠帶浸薰酒紅救禦雞招踡局課徒口是心非撂地落漠瞢闇名程缪恩南漕蓬龍棚攤疲獘驅邁瑞應袽塞三水部沙堤收呵嗣法松網亡犴頑石文子文孫沃美武厲吳人不識越境閑粹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