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名。傳說用以做棒可殺鬼,用以做器物可壓邪。 晉 崔豹 《古今注·問答釋義》:“ 程雅 問拾櫨又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 寶眊 ,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傳以此木為衆鬼所畏,竟取為器用,以卻壓邪鬼,故號曰無患也。”
關于“拾栌”的詞義解釋如下:
拾栌(拼音:shí lú,注音:ㄕˊㄌㄨˊ)是一種傳說中的樹木名稱,據記載其木材具有驅邪避鬼的功用。古人認為用此木制作器物或棍棒可鎮壓邪祟、擊殺鬼怪。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崔豹《古今注·問答釋義》,其中提到一位名為“寶眊”的神巫,曾用拾栌木制成的棒子制服鬼怪,因此民間将此木視為辟邪之物,并稱其為“無患”。
需注意,此詞屬于古代傳說或文學中的冷僻詞彙,現代漢語中極少使用,相關記載多見于古籍或民俗研究文獻。建議結合《古今注》《本草綱目》等典籍進一步考證其具體文化背景。
(注:因搜索結果權威性标注為“極低”,以上解釋僅供參考,建議通過權威辭書或古籍原文核實。)
《拾栌》(shí lǎn)是一個動詞短語,意為“撿拾散落的栗子”。它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拾”和“栌”。
在《拾栌》中,第一個字“拾”由手部(扌)和十部(十)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8;第二個字“栌”由木部(木)和錄部(錄)組成,它的總筆畫數為11。
《拾栌》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源自《周易·乾卦》:“乾筮而獲“,其中的“獲”與“拾”意思相通。在繁體字中,“拾”和“栌”的寫法仍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拾栌》的古漢字寫法為“拾”(而)“夏易有得;拾二女賺主赢無信而損其斧钺,渝;拾三子之戈轅次于岐;十有有真正誰;勢拾有有焉”),“栌”(而)“淨以其道來如經于屍便;阿淨其道熙如經于屍便;叆”)。
他在森林裡拾栌,收獲了許多美味的栗子。
與《拾栌》相關的組詞有:
拾掇(shí duō):整理;收拾。
拾遺(shí yí):搜集遺失的物品。
拾級而上(shí jí ér shàng):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與《拾栌》近義的詞語有:
撿栗(jiǎn lì)
拾起栗子(shí qǐ lì zi)
采摘栗子(cǎi zhāi lì zi)
《拾栌》沒有明顯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