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規模方正。《南史·徐勉傳》:“吾 清明門 宅無相容處。所以爾者,亦復有以。前割西邊施 宣武寺 ,既失西廂,不復方幅。”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诰·稽神樞一》:“ 齊 初,乃敕 句容 人 王文清 ,仍此主館,號為 崇玄 ,開置堂宇廂廊,殊為方幅。”
(2).指人品方正,端方。《北史·樊子蓋傳》:“宜選貞良宿德有方幅者教習之。”《周禮·天官·宰夫》“書其能者,與其良者” 唐 賈公彥 疏:“人雖無别行,而有方幅正直者也。” 清 侯方域 《南省試策二》:“士之稍方幅者,則懼其戾俗而不舉矣。”
(3).方形箋冊。古代典诰、诏命、表奏等皆用方形箋冊,故亦借指此類重要文書。 南朝 梁 沉約 《修定樂書疏》:“《檀弓》殘雜,又非方幅典誥之書也。”《陳書·姚察傳》:“宮内所須方幅手筆,皆付 察 立草。” 清 黃宗羲 《與陳介眉庶事書》:“﹝吾兄﹞欲以章句揚於當時,委棄方幅典誥之書而不視。”
(4).泛指文章或文章格局。 清 唐甄 《潛書·去名》:“ 漢 人之作,文之末也,而況後之瑣瑣方幅者乎?” 清 沉德潛 《說詩晬語》卷下:“四靈諸公之體,方幅狹隘,令人一覽易盡,亦為不善變矣。”
(5).猶法度;規矩。 宋 葉適 《丁少詹墓志銘》:“﹝ 少詹 ﹞縱筆所就,詞雄意确,論事深眇,皆有方幅。”
(6).指幅員;疆域。 章炳麟 《中夏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書》:“以吾 支6*那 方幅之廣,生齒之繁,文教之盛,曾不不逮是偏國寡民乎?”
(7).六朝時方言。公然;正當。《世說新語·巧藝》“ 支公 以圍棊為手談” 劉孝标 注引 晉 裴啟 《語林》:“ 王 以圍棊為手談,故其在哀制中,祥後客來,方幅會戲。”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賢媛》:“ 李氏 在世,得方幅齒遇。” 餘嘉錫 箋疏:“ 六朝 人謂凡事之出于光明顯著者為方幅。此言‘方幅齒遇’,猶言正當禮遇之也。”《宋書·吳喜傳》:“且欲防微杜漸,憂在未萌,不欲方幅露其罪惡,明當嚴詔切之,令自為其所。”《南史·梁豫章王綜傳》:“方幅出行,垂帷於輿。每雲惡人識其面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方幅漢語 快速查詢。
"方幅"是漢語中具有多重語義的古語詞,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含義:
一、指古代書寫用的方形箋冊 該義項源于《漢語大詞典》釋義:"古代書寫用的木闆,形制方正"。此用法常見于南北朝至唐宋時期的官方文書,如《南史·徐勉傳》記載:"以方幅造書,便于卷舒"(使用方幅形制書寫,便于卷軸收納)。
二、形容面積或範圍的計量單位 《辭源》解釋為"方圓尺寸",特指土地或建築的面積測量方式。明代農書《天工開物》載:"丈量田畝,必以方幅計之"(丈量農田時需用方幅單位計算),反映其在古代農業經濟中的應用。
三、喻指規矩法度 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引申為:"方者正行,幅者廣度",強調其包含的規範性與尺度感。這種抽象化用法在《文心雕龍·定勢》中體現為:"立文之道,貴乎方幅"(文章創作要注重法度規範)。
“方幅”是一個多義項的古漢語詞彙,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規模方正
指建築或布局的方正規整。例如《南史·徐勉傳》提到因拆除部分建築導緻“不復方幅”,即指整體格局不再方正整齊。
人品端方正直
用于形容人品行端正。如《北史·樊子蓋傳》強調選拔“有方幅者”教導禮儀,體現對正直品性的重視。
方形箋冊或重要文書
古代典诰、诏命等官方文書使用方形箋冊,故“方幅”借指此類文獻。如《陳書·姚察傳》提及“方幅手筆”代指宮廷文書。
文章格局與法度
泛指文章的結構、規範。清代唐甄《潛書》批評某些作品“方幅狹隘”,即指文章格局拘束、缺乏變化。
幅員疆域
引申為領土範圍,如“方幅”在部分文獻中與疆域概念關聯。
六朝方言用法
在六朝時期方言中,“方幅”有“公然、正當”之意,用于描述行為的正當性。
“方幅”的核心含義圍繞“方正”展開,既指物理形态的規整(如建築、文書),也延伸至抽象概念(如人品、文章法度)。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義項。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周禮》等古籍原文。
百不知鎊鑤八子蹦兒播發嘲問乘橋創作賜罷錯絕貸救大身鄧友梅電磁洞隙斷果發刻翻臉不認人富媪附名割愛見遺孤文斷句寒橐鶴胫花托嘂謼矯抑矜獨旌庸康複扣馬冽清臨鋒決敵麗人天龍圖老子陋習麥耞卯困麻脂面紅面赤秘計憫念納悶旁族嫔德遷風移俗瞿昙忍性戎略上農始孩識要衰王水燈五袴歌饷軍先難後獲鞋樣西虢吸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