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浸潤。引申為漬染;感化。《史記·禮書》:“而況中庸以下,漸漬於失教,被服於成俗乎?” 三國 吳 韋曜 《博奕論》:“漸漬德義之淵,栖遲道藝之域。” 宋 曾鞏 《上歐陽學士第二書》:“未嘗不以前古聖人之至德要道,可行於當今之世者,使 鞏 薰蒸漸漬,忽不自知其益,而及於中庸之門戶。”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仇大娘》:“奈 魏 日以微言相漸漬, 福 惑焉,直以己意告母。” ********* 《現代史學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響》:“這種求真的态度,熏陶漸漬,深入于人的心性,則可造成一種認真的習性。”
"漸漬"是一個漢語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逐漸浸潤、滲透,引申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或影響。該詞具有書面語色彩,多用于描述長期、緩慢而深入的影響過程。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本義
“漸”指逐步浸染(如《說文解字》:“漸,漬也”);“漬”指滲透、沾染(如《玉篇》:“漬,浸也”)。二字結合,強調事物如水般緩慢滲入他物的過程。
來源:《說文解字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商務印書館,2005年。
引申義
比喻長期接觸而自然習得,特指文化、品德或習慣在無形中産生影響。
例證:
“漸漬德義之淵,栖遲道藝之域。”
——《漢書·董仲舒傳》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年,第128頁。
根據權威辭書,其釋義可歸納為:
浸潤滲透
指液體緩慢滲入物體(物理層面)。
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漸漬”詞條。
熏陶化育
形容人的思想、行為因長期接觸而受感染改變(文化層面)。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632頁。
《後漢書·班固傳》
“漸漬教化,則恬淡學行。”
——強調教育對人的潛移默化作用。
王充《論衡·率性》
“漸漬磨砺,阖導牖進。”
——說明環境熏陶對人性塑造的重要性。
來源:《中國古代名句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詞彙 | 側重方向 | 差異點 |
---|---|---|
漸漬 | 強調緩慢、持久的滲透 | 隱含“由淺入深”的過程性 |
熏陶 | 側重外在環境的影響 | 更突出積極正向的引導作用 |
濡染 | 強調接觸中的自然習得 | 多用于藝術、文化領域 |
該詞現今多用于:
來源:《漢語應用語言學》,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20年。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通過權威出版社紙質書或中華經典古籍庫(www.ancientbooks.cn)查詢原始文本。)
“漸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需區分“漸”的兩種讀音:
總結來看,“漸漬”既可用于具象的滲透過程,也可喻指思想、文化的漸進影響,體現了漢語詞彙從具體到抽象的語義擴展特點。
礙嶮擺撼暴縱崩鲠藏昂船員凍欽欽敦壯恩命耳傍風返命高赀戶槅察罟罟鬼關豪馬和啰合指訇訇後敍講蒐奸市忌妬金分鏡屜金角九雒籍削隽李狂波诳妄聯拳樓上妝沒得糜軀碎首謬議目及廿二史暖絲配享從汜蓬居貧單遒拔器物七雜八色圈樻乳羝三宗傷殒水底撈針酸痹堂劄探淵索珠屯丁完事萬歲千秋微昧五衛仙席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