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史·王安石傳》:“有少年得鬥鶉,其儕求之不與,恃與之昵輒持去,少年追殺之。 開封 當此人死, 安石 駮曰:‘按律,公取、竊取皆為盜。此不與而彼攜以去,是盜也;追而殺之,是捕盜也,雖死當勿論。’”後将此案稱為“鶉刑”。《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文章謾説自天成,曲學偏邪識者輕。強辯鶉刑非正道,誤餐魚餌豈真情。”
“鹑刑”是一個源自宋代曆史事件的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可通過以下要點解析:
基本詞義
字面指與“鹌鹑”相關的刑罰,但實際含義需結合曆史典故理解。根據《宋史·王安石傳》記載,該詞源于一樁案件:少年因同伴強奪其鬥鹑而追殺對方,開封府判少年死罪,王安石卻以“捕盜”為由主張無罪。此案争議被稱為“鹑刑”。
法律争議核心
王安石認為,根據律法,強行奪取他人財物屬盜竊行為,少年追回財物(鬥鹑)時殺人應視為“捕盜”,不應判死刑。這一觀點體現了宋代法律中對“正當防衛”與“過度執法”的界定争議。
引申含義
後世用“鹑刑”代指對法律條文的嚴苛解釋或争議性判決,也暗含對執法者機械套用律法、忽視具體情境的批評。如《京本通俗小說·拗相公》中“強辯鹑刑非正道”,即借此事諷刺王安石變法中的法理邏輯。
注意點
需區分字面“輕微懲罰”的誤解(如提及)與真實曆史背景。該詞實際與刑罰輕重無直接關聯,更多指向法律解釋的立場分歧。
此詞既是特定曆史案件的代稱,也衍生為對法理争議的隱喻,需結合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