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耕地,夏鋤草。泛指做各種農活。《管子·乘馬數》:“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於上,女勤於纖微,而織歸於府者,非怨民心、傷民意、高下之筴,不得不然之理也。”亦作“ 寒耕熱耘 ”。《孔子家語·屈節》:“使人以讓 宓子 曰:‘民寒耕熱耘曾不得食,豈不哀哉!’”《書·無逸》“先知稼穡之艱難” 唐 孔穎達 疏:“民之性命,在於穀食,田作雖苦,不得不為寒耕熱耘。”
“寒耕暑耘”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基本含義
指冬天耕地、夏天鋤草,泛指從事各種農活。這一表述生動描繪了古代農民全年無休的勞作狀态,強調農業生産的辛勞與持續性。
出處與典故
最早出自《管子·乘馬數》:“使農夫寒耕暑耘,力歸于上,女勤于纖微,而織歸于府。” 該句通過描述農事活動,反映了古代社會農民勞動成果被統治者占用的現實。
用法與結構
延伸意義
除字面農事外,常被引申為勤勞不辍、辛勤付出的象征。例如用于形容長期堅持某項工作或學習的狀态。
相關詞彙
注:如需查看具體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管子》《孔子家語》等文獻,或通過漢典、搜狗百科等來源獲取完整信息。
《寒耕暑耘》是一個成語,意為冬天耕種,夏天耘餌,比喻勤勞辛苦,不辭勞苦地努力工作。寒耕指農民在嚴寒的冬季耕種,暑耘指在炎熱的夏季耘餌。這個成語強調了勤勞努力的精神。
《寒耕暑耘》的部首拆分為寸、耒、日、月,筆畫數量分别為4、9、4、8。
《寒耕暑耘》最早出現在《楚辭·招魂》一篇中,由漢代文學家屈原創作。屈原以此形容自己為賢臣寒耕暑耘,但卻飽受诽謗。後來,這個成語逐漸被引申為形容勤勞不辭勞苦的意義。
《寒耕暑耘》的繁體字為「寒耕暑耘」。
古時《寒耕暑耘》的寫法為「寒耕暑耰」,後來演變為現在的寫法。
1. 他一直秉持着寒耕暑耘的精神,努力工作,決不辜負大家的期望。
2. 古人常常以《寒耕暑耘》來形容辛勤工作的态度。
耕作、耕田、耕地、耕作物
勤勉、不辭勞苦、埋頭苦幹
懶散、無所事事、懈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