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诰書的意思、诰書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诰書的解釋

皇帝诰封臣下所頒發的文書。 明 葉盛 《水東日記·範氏家譜世系》:“ 仲淹 蒙竊國恩, 皇祐 中來守 錢塘 ,遂過 姑蘇 ,與親族會追祖宗,既前譜未獲,復懼後來昭穆不明,乃於族中索所藏誥書家集考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诰書是中國古代君主頒布的正式文書,用于封贈官員、表彰功績或傳達政令。其詞源可追溯至《說文解字》"诰,告也"的釋義,特指上對下的宣告。作為等級制度的重要載體,诰書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法定權威性 诰書屬于"王言"範疇,《唐六典》記載其須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的制敕程式。明代五品以上官員封贈皆用诰命,形成"文官诰敕,武官敕命"的典制體系(《明會典·吏部十四》)。

二、形制規範性 宋代诰書采用五色绫絹裝裱,按官階分級:一品雲鶴錦、二品獅子錦、三至五品瑞荷錦。清代诰書為卷軸式,長一丈二尺,寬二尺四寸,正本存吏部,副本交受封者(《清史稿·職官志》)。

三、文體特殊性 采用骈散結合的诏令體,首句固定為"奉天承運皇帝,制曰",結尾标注頒布日期并加蓋玉玺。诰文書法多由翰林院善書官員謄寫,明代沈度"台閣體"即為诰敕标準書風(《書史會要·卷九》)。

四、曆史演變 始見于周代"大诰""酒诰",秦漢稱"制書",唐宋形成完備制度。洪武二十六年定"諸司職掌",将诰敕分為十二等級,按品秩配不同紋飾(《大明會典·卷六十一》)。清代诰命用滿漢合璧文字,辛亥革命後廢止。

參考文獻: 國家圖書館藏《欽定曆代職官表》 中華書局《唐六典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明會典》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中國古代文書制度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

“诰書”是中國古代皇帝用于诰封臣下的官方文書,具有權威性和正式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诰書是君主發布的诏令或告示,主要用于宣布重要政策、封贈官員或追贈功勳,需全國遵守。其内容涉及官職任命、家族封贈等,如明代範仲淹家族曾通過诰書考證家譜世系。

2.曆史演變

3.用途與形式

4.相關制度

诰書屬于古代文書制度的一部分,與“敕書”“诏書”等并行,但適用範圍更側重封賞。其權威性高于一般行政文書,直接體現皇權。

如需了解具體案例或制度細節,可查看來源網頁(如、7、8)。

别人正在浏覽...

棒實保乂貝多葉倍畔變省避者達搏黍不剌頭怖愄劖刈赪盤臣孽寵奬叢山單羸倒吊調馬棟幹訛火耳郭非種俯仰改更高湯共商國是還元水歡朱國火伴賤淩解手刀金石交季叔刻誅勒馬涼飔連理連總盟質奈久瘧寒娘母鳥類烹采噴玉平繇敲訂青閨碕潭牲豭霜崖水田衣絲枲思想體系推允僞書文鹢無惡屋稅小姊邪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