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ncient books of dubious authenticity]∶作者姓名或作品年代不可靠的書
(2) [false document]∶僞造文書
(3) [fake document]∶指僞造的文書
(1).僞造的文書、信件。《史記·封禅書》:“﹝文成将軍 少翁 ﹞乃為帛書以飯牛,詳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殺視得書,書言甚怪。天子識其手書,問其人,果是僞書,於是誅文成将軍,隱之。”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吏部二·赝書》:“ 鐘會 作僞書以賺寶劍。”
(2).指僞造文書。《史記·貨殖列傳》:“吏士舞文弄法,刻章僞書,不避刀鋸之誅者,沒於賂遺也。”
(3).托名僞造的書籍。 唐 劉知幾 《史通·因習》:“而 揚雄 撰《蜀記》, 子貢 著《越絶》, 虞 裁《江表傳》, 蔡 述《後梁史》,考斯衆作,鹹是僞書,自可類聚相從,合成一部。”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籍會通二》:“餘意欲取此類及緯候等書,《亢倉》、《鶡冠》等子,總為僞書一類,另附四部之末。” 章炳麟 《文學說例》:“ 張氏 書證駁多疏繆,尤信僞書,蓋 明 世積習爾。”
(4).僭僞政權的史書。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書證》:“南方以 晉 家渡 江 後,北間傳記,皆名僞書。”參見“ 僞史 ”。
(5).内容虛妄之書。 漢 王充 《論衡·對作》:“俗傳蔽惑,僞書放流,賢通之人,疾之無已。”
僞書是指通過僞造、冒用或虛構信息出版的圖書,其核心特征在于内容的虛假性。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僞書并非法律明文規定的概念,而是出版界對涉及虛假信息的圖書的統稱。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僞書可被視為假冒僞劣商品,消費者可據此維權。
僞造外國作者
虛構國外知名學者或暢銷書作家身份,并僞造圖書評價及銷量數據(如冒用哈佛商學院教授名義)。
盜用書名信息
直接套用國外暢銷書書名、封面設計等元素,但内容完全自行編寫(常見于經管、勵志類書籍)。
假冒國内作者
冒用中國知名作家名義出版,如曾出現的假冒周國平、餘秋雨等案例。
僞書不僅損害讀者權益,還擾亂出版市場秩序,甚至影響國際出版交流信譽。部分僞書因内容質量尚可未被立即識破,但本質上仍屬欺詐行為。
可通過法律快車(-3)、鳳凰網等來源獲取更多案例與法律分析。
《僞書》是指虛構、杜撰的書籍。它主要用來形容那些内容毫無根據、虛假的著作。
《僞書》一詞的拆分部首是“人”和“書”,其中“人”是從左邊的“亻”部分,而“書”則是從右邊的“書”部分。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拆分後的部首筆畫數分别是2和10。部首筆畫數是指構成漢字圖形的筆畫數量。
《僞書》一詞最早出現在宋代《太平禦覽》中,其中記載了當時出現的一些虛構的書籍。
僞書的流行可追溯到中國古代文學中的寶卷、歪書等,這些書籍大多數是非官方出版,内容荒誕離奇,用以娛樂和戲谑。
《僞書》的繁體字為「僞書」,其中「僞」代表虛假、假冒的意思,「書」代表書籍。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僞」的形狀稍有差異,右上角有一個「亻」部分,寫為「偽」。
「書」的形狀也略有不同,與現代寫法相比,左邊的豎撇是從上往下寫的。
1. 他嘲笑那本《僞書》如何充滿了虛假的故事。
2. 這本書被公認為是一部權威資料,而不是一本《僞書》。
僞造、僞裝、僞善、僞裝、僞劣。
假書、虛構之書、編造的著作。
真書、真實之書、真正的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