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瘧病。《周禮·天官·疾醫》:“秋時有瘧寒疾。” 孫诒讓 正義:“謂秋氣不和,民感其氣,則為瘧而發於寒也。” 明 宋濂 《送戴原禮還浦陽序》:“視萬民四時之病,春之痟首,夏之癢疥,秋之瘧寒,冬之嗽欬。”
“瘧寒”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于古代醫學文獻中,指代瘧疾或瘧病,尤其強調其伴隨寒戰的特征。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天官·疾醫》:“秋時有瘧寒疾。”
結合瘧疾的臨床表現,“瘧寒”主要指瘧疾發作時的寒戰症狀:
現代醫學中,“瘧寒”對應瘧疾(malaria),是由瘧原蟲感染引起的傳染病,通過蚊蟲叮咬傳播。其典型症狀包括寒戰、高熱、大汗等。
注:如需進一步了解瘧疾的防治方法或症狀細節,可參考權威醫學資料。
《瘧寒》是指因患上瘧疾而引起的身體寒冷和發熱的症狀。瘧疾是由瘧原蟲通過蚊子傳播的一種寄生蟲病,患者會出現反複發作的高熱和寒戰的症狀。
《瘧寒》的拆分部首是疒和安,疒表示疾病,安表示安定。它共有11個筆畫。
《瘧寒》一詞源于古代漢語。其中,“瘧”在古代叫做“殂”,意為發病;“寒”即感到寒冷。在繁體字中,“瘧”和“寒”的形狀與簡體字基本相同。
在古代,瘧疾的表達方式可能存在多種寫法,如“蠻寒”、“殂寒”等。古代文字的演變經曆了多個階段,漢字的形狀和寫法也隨之改變。
1. 他瘧寒發作,身體一會兒冷一會兒熱,非常難受。
2. 這個地區的居民經常患上瘧疾,他們對瘧寒已經習以為常。
瘧疾、瘧原蟲、瘧疾疫區、瘧疾患者、瘧疾症狀
瘧熱、瘧病
健康、正常體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