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mrades-in-arms] 等于說“戰友”。古代兵制以十人為火,共竈起火,故稱同火者為火伴
出門看火伴。——《樂府詩集·木蘭詩》
火伴皆驚忙。
北魏 時,軍中以十人為火,共竈炊食,故稱同火者為火伴。後泛指同伴。《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之一》:“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 唐 元稹 《估客樂》詩:“出門求火伴,入門辭父兄。”《水浒傳》第四四回:“西山地面廣闊,可令 童威 、 童猛 弟兄帶領十數個火伴那裡開店。”
“火伴”一詞的詳細解釋如下:
“火伴”原指古代軍隊中同屬一個炊事單位(十人為“火”)的士兵,後引申為親密戰友或夥伴。該詞發音為huǒ bàn,現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現代通用詞為“夥伴”。
軍事制度起源
北魏時期實行“火”制,十人組成一個作戰與生活單位,共用竈火炊食,因此稱同組成員為“火伴”。例如《木蘭詩》中“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即指軍中同袍。
詞義擴展
唐代後逐漸泛指同伴,如元稹《估客樂》中“出門求火伴”,《水浒傳》中童威、童猛帶“火伴”開店,均表示共同行動的夥伴。
“火伴”從古代軍制術語演變為廣義的夥伴代稱,承載着曆史制度與文化隱喻的雙重意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等古籍或權威詞典。
《火伴》是一個中文詞彙,拆分部首為“火”和“伴”,部首分别為火字和人字。火字表示火焰、燃燒的意思,人字表示人。火伴的字面意思是與人結伴而行時,彼此情感親密并有着共同目标和行動。
《火伴》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
- 火:部首為火,總筆畫數為4。
- 伴:部首為人,總筆畫數為7。
《火伴》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可以追溯到《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史記》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稱為中國曆史的百科全書。在《秦始皇本紀》中,有一句記載:“始皇使人之罪,皆赴雜邑,畜其衆,好引見四方之士,群公卿大夫,各在一室,貴臣用事者,各有獨居宮中,皆賜神器,有類符葆艾曰:‘必無火伴,無謀臣’”。
《火伴》的繁體字為「火伴」。
古時候漢字寫法并不完全一樣,但《火伴》的意思并未産生改變。
以下是《火伴》的例句:
1. 「我和我的火伴一起踏上征程,必定能戰勝困難。」
2. 「他們是多年的火伴,互相支持和幫助。」
一些相關的組詞有:
1. 火焰:表示火燃燒時産生的光和熱。
2. 伴侶:表示親密的夥伴、配偶。
3. 夥伴:表示一起行動或工作的朋友和同伴。
一些近義詞有:
1. 同伴:表示共同行動、工作或學習的人。
2. 朋友:表示情感親密、相互信任的夥伴。
3. 夥伴:與火伴具有相同的意思。
一些反義詞有:
1. 敵人:指對立的、敵對的人或組織。
2. 獨自:表示沒有夥伴或陪伴,在孤獨中度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