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均使用力役。《漢書·溝洫志》:“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 顔師古 注:“平繇者,均齊渠堰之力役,謂俱得水利也。繇讀曰徭。”
“平繇”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發音:píng yáo
核心含義:指“平均使用力役”,即合理分配勞役或水利工程中的勞動力。這一解釋源自《漢書·溝洫志》的記載:“令吏民勉農,盡地利,平繇行水,勿使失時。”顔師古注:“平繇者,均齊渠堰之力役,謂俱得水利也。”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事情順利進行,無阻礙”,可能源于對“平”的引申理解(平穩、順利)。但此釋義缺乏古籍直接依據,或為後起的通俗化解讀。
提示:若需深入考據,可查閱《漢書》原文及顔師古注疏(來源、5、6)。
《平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能夠順利拒絕外來的侵害或威脅。
《平繇》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阜”(fù,意為土山),右邊是“纟”(mì,意為紅絲)。它的總筆畫數為13。
《平繇》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漢字演變過程。在繁體中,它的寫法與簡體一緻。
在古代,漢字寫法存在差異,但《平繇》詞的基本構造仍然保持不變。唐代的寫法為“平繇”,明代則寫作“平蕘”。
1. 在面對困難時,我們必須平繇惡劣的環境,堅持下去。
2. 古代英雄常常能夠平繇敵人的進攻,保護自己的國家和人民。
1. 平靜:形容一種沒有波瀾的狀态。
2. 繁榮:形容繁盛和興旺的狀态。
3. 順利:形容一切順心如意,沒有任何阻礙。
1. 抵禦:指抵抗和抵擋外來的侵害或威脅。
2. 抵拒:指堅決拒絕和抵制外來的侵犯。
1. 屈服:指在面臨壓力或困難時放棄抵抗,屈從于外來力量。
2. 讓步:指在沖突或争議中主動做出讓步,放棄自己的權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