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奸邪,僞善。 漢 荀悅 《漢紀·平帝紀》:“ 莽 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權。”《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景 以 馮延巳 、 常夢錫 為翰林學士……而 延巳 等皆以邪佞用事, 吳 人謂之‘五鬼’。” 明 方孝孺 《春風和氣堂記》:“或用之而參以邪佞之人,雖欲為春,不可得也。”
(2).奸邪小人。 晉 袁宏 《後漢紀·順帝紀上》:“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納方直,令在左右。”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太學博士 石介 ,因作《慶曆聖德頌》,其詞太激,邪佞切齒。”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七:“察邪佞,護善類。”
“邪佞”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詳細解釋:
詞源與構成
使用場景
例句參考
《邪佞》是一個貶義詞,指言辭詭詐,行為奸邪的人。常用來形容具有陰險、狡猾和不忠信的人。
《邪佞》是由部首“阝”和“佞”組成的。其中,“阝”是“阜”的略寫形式,表示與防禦、抵禦等有關的意義。而“佞”是一個獨立的字,表示奸邪的意思。
《邪佞》作為一個貶義詞,早在古代就已經存在。在古代文獻中多有涉及,并在古代典籍中有明确的定義。在繁體中,“邪佞”兩個字的寫法與簡體中基本相同,隻是字形筆畫略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邪的寫法為“爻+可”,佞的寫法為“木+五+屰”。整體書寫相對繁瑣,與現代漢字的簡化形式有所不同。
1. 他總是用邪佞的手段來達成自己的目的。
2. 那個政客被揭發是一個具有邪佞嘴臉的人。
邪惡、邪念、佞幸、佞巧
奸詐、狡詐、陰險
正直、忠誠、善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