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帝诰封臣下所颁发的文书。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范氏家谱世系》:“ 仲淹 蒙窃国恩, 皇祐 中来守 钱塘 ,遂过 姑苏 ,与亲族会追祖宗,既前谱未获,復惧后来昭穆不明,乃於族中索所藏誥书家集考之。”
诰书是中国古代君主颁布的正式文书,用于封赠官员、表彰功绩或传达政令。其词源可追溯至《说文解字》"诰,告也"的释义,特指上对下的宣告。作为等级制度的重要载体,诰书具有以下核心特征:
一、法定权威性 诰书属于"王言"范畴,《唐六典》记载其须经中书省起草、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的制敕程序。明代五品以上官员封赠皆用诰命,形成"文官诰敕,武官敕命"的典制体系(《明会典·吏部十四》)。
二、形制规范性 宋代诰书采用五色绫绢装裱,按官阶分级:一品云鹤锦、二品狮子锦、三至五品瑞荷锦。清代诰书为卷轴式,长一丈二尺,宽二尺四寸,正本存吏部,副本交受封者(《清史稿·职官志》)。
三、文体特殊性 采用骈散结合的诏令体,首句固定为"奉天承运皇帝,制曰",结尾标注颁布日期并加盖玉玺。诰文书法多由翰林院善书官员誊写,明代沈度"台阁体"即为诰敕标准书风(《书史会要·卷九》)。
四、历史演变 始见于周代"大诰""酒诰",秦汉称"制书",唐宋形成完备制度。洪武二十六年定"诸司职掌",将诰敕分为十二等级,按品秩配不同纹饰(《大明会典·卷六十一》)。清代诰命用满汉合璧文字,辛亥革命后废止。
参考文献: 国家图书馆藏《钦定历代职官表》 中华书局《唐六典校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明会典》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古代文书制度研究》
“诰书”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于诰封臣下的官方文书,具有权威性和正式性。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诰书是君主发布的诏令或告示,主要用于宣布重要政策、封赠官员或追赠功勋,需全国遵守。其内容涉及官职任命、家族封赠等,如明代范仲淹家族曾通过诰书考证家谱世系。
诰书属于古代文书制度的一部分,与“敕书”“诏书”等并行,但适用范围更侧重封赏。其权威性高于一般行政文书,直接体现皇权。
如需了解具体案例或制度细节,可查看来源网页(如、7、8)。
半日霸说备身刀别籍钵盂不旋跬曾不惨然长沙会战揣较莼羹鲈脍处子词峰到敢蹈规循矩抵近攻击二精烦喧蕃援梵众干腊国际互联网航海汗渍渍简妙兼属挤摧近地点绝世无双淋头盖脑麻搽妙理年几凝然评産钱井经商起骨清风岭清禁钟其势汹汹券直热蟒善鄙盛章摄摄蛇珠雀环仕宦霜害水栗说义隋衅素幔所善添办跳槽同好拖绣球顽梗下部想度小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