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盟誓的信約。《國語·晉語四》:“吾先君 武公 與 晉文侯 戮力一心,股肱 周 室,夾輔 平王 。 平王 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 韋昭 注:“質,信也。”
盟質是古漢語中的複合詞,需拆解單字釋義并結合古代文獻用例理解:
一、單字釋義
盟:
質:
二、複合詞"盟質"的涵義
"盟質"指古代盟誓活動中用作擔保的信物或人質,是盟約雙方相互制約的實體象征。其核心特征如下:
三、文獻例證與權威參考
"公會鄭伯于武父,盟于宿,交質。"
記載魯鄭兩國交換人質以鞏固盟約,"質"即"盟質"的具象化。
"凡大約劑,書于宗彜;小約劑,書于丹圖。若有訟者,則珥而辟藏,其不信者服墨刑。"
說明盟約需以器物(如宗彜、丹圖)為憑證,"質"類同此類信物。
段玉裁釋"盟":"凡盟禮,先鑿地為坎,殺牲于其上……獻血而讀盟書",強調儀式中"牲"作為"質"的象征意義。
四、現代語義演變
"盟質"一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其概念融入"人質""抵押"等詞彙。研究該詞需依托先秦兩漢文獻,聚焦古代政治盟誓制度的文化語境。
參考來源:
“盟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盟誓的信約,即雙方在締結盟約時作為憑證或承諾依據的約定。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指古代盟誓時确立的信用憑證或約定。例如《國語·晉語四》記載,周平王賜予諸侯“盟質”以确認盟約效力,韋昭注釋“質”為“信”,即信約的體現。
詞源與結構
古籍用例
典型例子出自《國語·晉語四》:“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此處描述周平王為表彰諸侯功績,賜予盟約信物以鞏固關系。
現代關聯
現代漢語中“盟質”已不常用,但“盟”仍保留在“聯盟”“盟約”等詞中;“質”的“信約”含義則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成語(如“文質彬彬”)。
若需進一步探究古籍原文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國語》及韋昭注疏。
白栝逼束勃然變色察勘唱經禅門超群越輩差署魑祟齒條愁煎萼綠囮鳥餓殍遍野蕃昌粰鬻膏蟹鈎婁溝谿龜緺規戒故客害人精海日黑魄和頌槐蠶恍恍速速黃金珰荒棄會語豭尾金筒決囊口采了似連篇絫牍聯蜷斂衆孖舲艇門賓面目一新妙門默默不語配置披布确評攘取日長一線帑舍讨究天欃天誅瓦縫罔極之恩王陽術罻羅寤宿銜酷獻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