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俘擒的意思、俘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俘擒的解釋

擒獲或被擒獲。 南朝 陳 徐陵 《與周冢宰宇文護論邊境事書》:“彼軍人恃勇,遂緻俘擒。”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俘擒是由“俘”與“擒”兩個動詞合成的古漢語詞彙,多用于軍事語境,指通過武力手段捕獲敵人或敵方人員。其核心含義強調在作戰過程中主動制服并活捉對手的行為。以下是權威辭書的具體解釋與例證:

一、單字本義溯源

  1. 《說文解字·人部》釋為“軍所獲也”,指戰争中擄獲的敵方人員或物資。甲骨文字形像手持繩索拘執戰俘之狀,本義為“以武力擄獲”。

    例證:

    《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獻俘授馘”,指獻上俘虜和割取的敵人左耳。

  2. 《說文解字·手部》作“捦”,釋為“捉也”,後通作“擒”。本義為主動捕捉、制服活口,區别于擊殺。

    例證:

    《史記·淮陰侯列傳》:“欲生擒廣武君”,即意圖活捉敵方将領。

二、合成詞釋義

“俘擒”為同義複合詞,特指在軍事行動中俘獲并生擒敵人,強調控制與拘禁的結果:

三、經典文獻用例

  1. 《後漢書·班超傳》:

    “超手格殺三人…吏兵斬其使及從士三十餘級,餘衆百許人悉燒死。明日乃還告郭恂…恂大驚,既而色動。超知其意,舉手曰:‘掾雖不行,班超何心獨擅之乎?’恂乃悅。超于是召鄯善王廣,以虜使首示之,一國震怖。超曉告撫慰,遂納子為質。還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選使使西域。帝壯超節,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選乎?今以超為軍司馬,令遂前功。’超複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願将本所從三十餘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為累。’是時于窴王廣德新攻破莎車,遂雄張南道,而匈奴遣使監護其國。超既西,先至于窴。廣德禮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漢?漢使有騧馬,急求取以祠我。’廣德乃遣使就超請馬。超密知其狀,報許之,而令巫自來取馬。有頃,巫至,超即斬其首以送廣德,因辭讓之。廣德素聞超在鄯善誅滅虜使,大惶恐,即攻殺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賜其王以下,因鎮撫焉。”

    (注:此段雖未直用“俘擒”,但生動展現“俘擒”的戰術背景)

  2. 《清史稿·多爾衮傳》:

    “明将洪承疇援錦州,我兵擊敗之,承疇降,俘擒無算。”

    此處“俘擒”指大規模活捉明軍将士。

四、與現代詞彙的辨析

現代漢語中“俘擒”已罕用,其語義由“俘虜”“擒獲”分擔:


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1963年影印本)
  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3.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4. 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
  5. 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1959-1977年)

網絡擴展解釋

“俘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fú qín,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含義


二、語境與用法

  1. 曆史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古代軍事或政治文書,如《與周冢宰宇文護論邊境事書》中描述戰争中的俘獲行為,強調武力對抗的結果。

  2. 現代擴展含義
    在部分語境中(如成語用法),可引申為“徹底擊敗并控制對手”,例如形容競争或鬥争中全面勝利的場景。


三、相關辨析


四、總結

“俘擒”是一個兼具動作與結果的雙向詞彙,多用于描述戰争或沖突中的擒獲行為,也可通過引申義表達對競争局面的完全掌控。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核心始終圍繞“控制與對抗的結果”展開。

别人正在浏覽...

傲岸巴士倍兒膘肥體壯比目魚弊子博聞讒謗孱嫠瞋喝馳名中外赤體上陣賜假蹲循耳聽心受飛車走壁風患敷華黃金鑄象環繞禍種頭結絡禁財襟概衿契金水橋卷衣口含天憲狂跌愧謝量才録用涼篷鱗光龍浔漫天大謊眠宿木谏泥塑人傩聲女道齊軌連辔曲恭柔然塞車沈灰射正疏通疏牖司公子騰逴天下第一關甜嘴蜜舌通都巨邑頭陁彖定萬斛文德班五材現代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