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族名。 北朝 稱為 蠕蠕 , 南朝 稱為 芮芮 。《隋書》稱為 茹茹 。本為 東胡 族的一支。初屬 拓拔 部。 南北朝 時始強大,後在 西魏 廢帝 時為 突厥 所滅。 宋 陳亮 《酌古論·崔浩》:“夫 崔浩 之佐 魏 ,料敵制勝,變化無窮,此其智之不可敵,雖 子房 無以遠過也,而其料 柔然 ,尤為奇中。” 清 魏源 《聖武記》卷十二:“此皆聖訓炳煌,視 魏道武 改 柔然 為 蠕蠕 者,何啻滄海之與蹄涔。”參閱《魏書·蠕蠕傳》。
柔然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意涵的曆史詞彙,其釋義可從字源、曆史指代及文化象征三個層面展開:
本義為草木初生柔軟狀。《說文解字》釋:“柔,木曲直也”,引申為溫順、柔和。
來源:《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125-2)
通“燃”,含光明、興起之意;亦作詞綴表狀态。《玉篇》注:“然,燒也,許也”。
來源:《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2946-5)
“柔然”二字結合,既含“柔韌不屈”的生命力,亦暗喻“悄然興起”的動态過程。
柔然是中國古代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名稱(4-6世紀),史稱“蠕蠕”“芮芮”:
來源:《魏書》(中華書局點校本,ISBN 978-7-101-07265-5)
來源:《樂府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4763-6)
在文學語境中,“柔然”被賦予哲學意涵:
來源:《淮南子集釋》(中華書局,ISBN 978-7-101-07269-3)
來源:《清詩紀事》(鳳凰出版社,ISBN 978-7-5506-2398-1)
結論:
“柔然”一詞既承載了特定曆史族群的記憶,又凝結了漢語中對柔韌性與生命力的抽象認知。其釋義需結合文字學、曆史學及文學的多維視角,方能完整呈現其文化縱深。
“柔然”一詞的釋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作為古族名,柔然是公元4-6世紀活躍于蒙古高原的遊牧民族,屬東胡族分支。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稱謂:
6世紀中葉因内部分裂和突厥崛起而衰落,552年并入突厥。西魏廢帝時期(約553年)政權最終滅亡。
注:提到的“柔和婉轉”為現代漢語引申義,與曆史民族無關,此處不作主要釋義依據。完整考據可參考《辭海》及百度百科等來源。
半導體整流器苞栎霸王風月財用才語爨具寸利必得代紀耽昏電瓷釣篷蹲舞督轅二生方亭侯風不鳴條風裁憤世疾俗绀青灨石搿合構駕狗頭鼓掇寒悸好名歡幸曶曶豁免權介母既爾節用愛民金山寺酒糵矶嘴客袍栗銳柳門竹巷勠力買易瓶沉簪折裒綴破鞋譴诃谸芊輕死重氣踆巡三千徒撒唚善聽劭令繩橋生色升廳時風示及酸刻韬縢痿損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