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牲畜肥壯結實。《人民文學》1978年第11期:“那些牛都是膘肥體壯,肚兒溜圓。”《人民日報》1974.3.13:“兩個人精心放牧,使八百多隻羊隻隻膘肥體壯。”
“膘肥體壯”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biāo féi tǐ zhuàng(注音:ㄅㄧㄠ ㄈㄟˊ ㄊㄧˇ ㄓㄨㄤˋ),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容牲畜或人身體肥壯結實,充滿健康活力。多用于形容動物(如牛、羊、馬等)的健碩狀态,用于人時可能帶有調侃或戲谑的意味。
成語出自現代作家碧野的散文《天山景物記》:“它們吃了含有乳汁的酥油草,膘肥體壯,毛色格外發亮。”。這一描述生動展現了天山牧場中牲畜的健壯形态。
該成語通過“膘”(皮下脂肪)、“肥”(豐滿)、“體壯”(體格強健)三個要素,強調生物體的健康與力量感,常見于文學描寫或口語中,需注意語境以避免歧義。
膘肥體壯(biāo féi tǐ zhuàng)是一個形容詞短語,用來形容人體胖、肥胖或者身體強壯健康。
膘的部首是⺼,總共有15個筆畫。
肥的部首是⺼,總共有8個筆畫。
體的部首是⺼,總共有7個筆畫。
壯的部首是⺘,總共有6個筆畫。
膘肥體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表示人體狀況的形容詞。
繁體字中膘的寫法是臕,肥的寫法是肥,體的寫法是體,壯的寫法是壯。
古時候漢字寫法中,膘通常寫作臕肥髀肉厚。
體通常寫作躰體軆。
壯通常寫作壯健㕮。
1. 這隻貓膘肥體壯,看上去非常健康。
2. 他經常鍛煉,身體越來越壯實。
膘胖、肥胖、體魄、壯實等。
強壯、結實、健碩。
消瘦、虛弱、衰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