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鳒、鲆、鲽、鳎、舌鳎等魚類的統稱。這幾種魚身體皆扁平而闊,成長後兩眼逐漸移到頭部的一側,平卧在海底。又名鳒、魪、魼、鞋底魚、婢簁魚、奴屩魚、闆魚、箬葉魚、偏口魚、拖沙魚等。《爾雅·釋地》:“東方有比目魚焉,不比不行,其名謂之鰈。”《史記·封禅書》:“東海緻比目之魚。”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鱗四·比目魚》:“比,并也。魚各一目,相并而行也。”
(2).舊說此魚一目,須兩兩相并始能遊行,故古代常用以比喻形影不離的情侶或朋友。 宋 梅堯臣 《八月二十二日回過三溝》詩:“不見沙上雙飛鳥,莫取波中比目魚。” 元 徐琰 《一枝花·間阻》套曲:“再幾時能夠那柔條兒再接上連枝樹?再幾時能夠那暖水兒重溫活比目魚?” 明 張居正 《答石麓李相公書》:“昔為比目魚,今作紛飛鳥,人生聚散離合,可勝嘆哉!”
比目魚是鲽形目魚類的統稱,因其獨特的身體結構和眼睛分布方式而得名。以下是詳細解釋:
外形特征
比目魚身體扁平,呈長橢圓形或舌形,成魚左右不對稱,雙眼均位于頭部同一側(左或右)。幼魚出生時眼睛對稱分布,隨着成長,一側眼睛逐漸移動至另一側,最終形成單側雙眼的形态。
其體色具有僞裝能力:朝上一側顔色隨環境變化,朝下一側通常為銀白色。
分類與分布
主要包括鲆、鲽、鳎、舌鳎等科,全球約有500多種。多數為海魚,分布于各大洋暖熱海域,少數生活在淡水。
栖息與捕食
常平卧海底,将身體埋入泥沙中隱藏,以底栖無脊椎動物、小魚為食。
發育過程
幼魚經曆變态發育:初孵時對稱,約20天後一側眼睛通過頭骨軟骨吸收完成遷移,同時背鳍向頭頂延伸,最終適應底栖生活。
象征意義
古代文獻(如《爾雅》)将其描述為“不比不行”,常比喻形影不離的夫妻或情侶。
科學争議
達爾文曾用“用進廢退”解釋其進化,後化石證據(如5000萬年前的Amphistium)表明其眼睛不對稱性可能源于突變。
别稱包括偏口魚、闆魚、鲽魚等,因地域和種類不同而異。
如需了解比目魚的具體種類或文化故事,可參考來源:(漢典)、(進化研究)、(發育過程)等。
《比目魚》是指海洋中的一種魚類,又稱為扁魚。它的身體呈扁平形狀,有兩隻特别顯眼的眼睛,位于魚身的一側。這種魚以其獨特的外貌而聞名,因此得名《比目魚》。
拆分部首和筆畫根據《比目魚》這個詞的字形結構,可以拆分為:比(比字部首為比) + 目(目字部首為目) + 魚(魚字部首為魚)。根據字典查詢,該詞的總筆畫數是14畫。
繁體字和古代漢字寫法《比目魚》一詞的繁體字為《比目魚》。在古代漢字形體方面,因字形演變的緣故,可能存在多種古代寫法。然而,具體的古代寫法需要深入研究和考證。
例句1. 這條《比目魚》有着獨特的外貌,是海洋中的奇特生物。
2. 我們今天在海裡看到了好幾條漂亮的《比目魚》。
組詞與《比目魚》相關的組詞有:
1. 目眩如絲(形容眼花缭亂的景象)
2. 比翼雙飛(形容兩人恩愛和諧,同心協力)
3. 鮮魚片(指新鮮的魚片)
近義詞與《比目魚》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鲽魚、左口魚、扁唇魚。都指海洋中的扁平型魚類,有相似的特征。
反義詞《比目魚》反義詞指海洋中那些身體不扁平,而是呈圓形或長形的魚類,例如長江鯉魚、大馬哈魚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