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擒获或被擒获。 南朝 陈 徐陵 《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彼军人恃勇,遂致俘擒。”
俘擒是由“俘”与“擒”两个动词合成的古汉语词汇,多用于军事语境,指通过武力手段捕获敌人或敌方人员。其核心含义强调在作战过程中主动制服并活捉对手的行为。以下是权威辞书的具体解释与例证:
俘
《说文解字·人部》释为“军所获也”,指战争中掳获的敌方人员或物资。甲骨文字形像手持绳索拘执战俘之状,本义为“以武力掳获”。
例证: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献俘授馘”,指献上俘虏和割取的敌人左耳。
擒
《说文解字·手部》作“捦”,释为“捉也”,后通作“擒”。本义为主动捕捉、制服活口,区别于击杀。
例证:
《史记·淮阴侯列传》:“欲生擒广武君”,即意图活捉敌方将领。
“俘擒”为同义复合词,特指在军事行动中俘获并生擒敌人,强调控制与拘禁的结果:
“俘获擒捉。多指战争中活捉敌人。”
例引《旧唐书·李勣传》:“大破之,俘擒五万余人。”
“俘”侧重掳获战利品,“擒”侧重制服活口,合用则强化“生擒活捉”的军事行为。
《后汉书·班超传》:
“超手格杀三人…吏兵斩其使及从士三十余级,余众百许人悉烧死。明日乃还告郭恂…恂大惊,既而色动。超知其意,举手曰:‘掾虽不行,班超何心独擅之乎?’恂乃悦。超于是召鄯善王广,以虏使首示之,一国震怖。超晓告抚慰,遂纳子为质。还奏于窦固,固大喜,具上超功效,并求更选使使西域。帝壮超节,诏固曰:‘吏如班超,何故不遣而更选乎?今以超为军司马,令遂前功。’超复受使,固欲益其兵,超曰:‘愿将本所从三十余人足矣。如有不虞,多益为累。’是时于窴王广德新攻破莎车,遂雄张南道,而匈奴遣使监护其国。超既西,先至于窴。广德礼意甚疏。且其俗信巫。巫言:‘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有騧马,急求取以祠我。’广德乃遣使就超请马。超密知其状,报许之,而令巫自来取马。有顷,巫至,超即斩其首以送广德,因辞让之。广德素闻超在鄯善诛灭虏使,大惶恐,即攻杀匈奴使者而降超。超重赐其王以下,因镇抚焉。”
(注:此段虽未直用“俘擒”,但生动展现“俘擒”的战术背景)
《清史稿·多尔衮传》:
“明将洪承畴援锦州,我兵击败之,承畴降,俘擒无算。”
此处“俘擒”指大规模活捉明军将士。
现代汉语中“俘擒”已罕用,其语义由“俘虏”“擒获”分担:
文献来源:
“俘擒”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fú qín,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历史文献用例
该词多见于古代军事或政治文书,如《与周冢宰宇文护论边境事书》中描述战争中的俘获行为,强调武力对抗的结果。
现代扩展含义
在部分语境中(如成语用法),可引申为“彻底击败并控制对手”,例如形容竞争或斗争中全面胜利的场景。
“俘擒”是一个兼具动作与结果的双向词汇,多用于描述战争或冲突中的擒获行为,也可通过引申义表达对竞争局面的完全掌控。其含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核心始终围绕“控制与对抗的结果”展开。
傍皇不达乘禽赤白疮瘢穿章墔堆倒用司农印彫鈲踶触帝鸿斗健锻炼周内放置符宝干丐国务果子露孤篠含真客恒春鸿爪留泥黄虀白饭胡瓜混沌魍魉絜己解疑释结剂量襟头决剔骏珍开步开钱连鼓良种连钱騘力薄龙碛鸬鹚路门甿畮猛锐狞犷齵差縏结跑突请柬三府少小无猜剩余神奸巨蠹熟化俗骂泰蔟天粟马角王魏未刻五陵英少五色陆离翔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