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含天憲的意思、口含天憲的詳細解釋
口含天憲的解釋
謂言出即為法令。形容把持國政,有生殺予奪之權。天憲,指朝廷法令。《後漢書·宦者傳論》:“手握王爵,口含天憲,非復掖廷永巷之職,閨牖房闥之任也。”亦作“ 口銜天憲 ”。《資治通鑒·漢桓帝永興元年》:“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手握王爵,口銜天憲。” 胡三省 注:“天憲,王法也;謂刑戮出於其口也。”
詞語分解
- 口的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 天憲的解釋 謂朝廷法令。猶王法。《後漢書·朱穆傳》:“當今中官近習,竊持國柄,手握王爵,口含天憲。” 王先謙 集解:“《通鑑》 胡 注:‘天憲,王法也,謂刑戮出于其口也。’” 唐 顔真卿 《鮮于少保碑》:“再為
網絡擴展解釋
“口含天憲”是一個漢語成語,通常用于形容權勢者掌握生殺予奪之權,其言語如同法令般不可違抗。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 字面解釋:口中含着朝廷的法令,比喻說話即為法律,可直接決定他人命運。常用于描述封建時代權臣或帝王将相的話語權()。
- 引申義:強調權力高度集中,體現專制統治下“言出法隨”的現象()。
出處與背景
- 文獻來源:最早見于《後漢書·朱穆傳》及《後漢書·宦者傳論》,原文為“手握王爵,口含天憲”,形容宦官等權臣操控朝政()。
- 曆史背景:古代中國皇權社會中,統治者或近臣常通過言語直接頒布法令,形成“天憲”即“天子法令”的概念()。
用法與例句
- 語法結構:主謂式,作賓語或定語,含貶義()。
- 例句:
- 封建社會裡,權貴階層“口含天憲”,百姓隻能任其魚肉()。
- 《漢書》中提到“口含天憲”,即指帝王話語的絕對權威()。
近義詞與相關表達
- 近義詞:口銜天憲(語義完全相同,僅用字差異)()。
- 關聯概念:生殺予奪、一言九鼎,均體現言語的權威性與強制性。
權威性說明
以上解釋綜合了《後漢書》原文、詞典釋義及文學用例,主要參考高權威性來源(如、2、7、9)。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後漢書》相關篇章或語言學工具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口含天憲》的意思
《口含天憲》是一個成語,指的是能言善辯,口才極好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
《口含天憲》由三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口(kǒu)、言(yán)、心(xīn),總計13個筆畫。
來源
《口含天憲》最早出自唐代韓愈的《諷雜詩》:“持盈守成,名言而直,一言可中,口含天憲。”意為隻需一句話,就能表達天職的含義。
繁體
《口含天憲》的繁體字為《口含天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口含天憲》的古漢字寫法為《口含天憲》。
例句
他口才出衆,說起話來簡直可以用《口含天憲》來形容。
組詞
憲章、天職、言辭
近義詞
辯才、巧舌如簧
反義詞
笨口拙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