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頭陁的意思、頭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頭陁的解釋

見“ 頭陀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頭陁(頭陀)是漢語佛教術語,源自梵語“dhūta”,意為“修治身心、去除塵垢”。該詞最早見于東漢譯經,指代佛教中通過苦行修持、磨練意志的修行者,其内涵包含以下三方面:

一、詞源考據

“頭陀”是梵語“dhūta”的音譯,《一切經音義》卷三載:“頭陀,正言杜多,此雲修治,亦雲抖擻”,《佛學大辭典》進一步解釋其核心義為“去除煩惱如抖衣去塵”。南北朝時期《高僧傳》已将此詞作為僧人苦修典範的代稱。

二、修行範式

頭陀行者需持守“十二頭陀行”,包括:1)着糞掃衣(百衲衣);2)但三衣(限定衣物數量);3)常乞食;4)次第乞(平等化緣);5)一坐食(每日一餐);6)節量食(定量飲食);7)阿蘭若住(遠離人煙);8)冢間坐(墓園禅修);9)樹下坐;10)露地坐;11)常坐不卧;12)隨處住。此修行體系載于《十二頭陀經》。

三、語義流變

唐代以降,“頭陀”引申出多重含義:既可指遊方僧人(如白居易《晚秋閑居》詩“獨有頭陀寺”),也用作僧名後綴(如《水浒傳》中的武松法號“行者武松”)。《漢語大詞典》特别指出該詞在宋元話本中常作為遊方僧的泛稱。

網絡擴展解釋

“頭陁”一詞的解釋如下:

詞義解析:

  1. 基本含義
    根據,“頭陁”是“頭陀”的異體寫法,屬于佛教術語,指代一種苦行僧的修行方式,常見于古代文獻中。

  2. 延伸說明

    • 佛教背景:頭陀(梵語Dhūta)原指通過簡樸生活(如乞食、穿百衲衣、樹下坐等)修行的僧人,強調去除煩惱、磨煉心性。
    • 字形差異:“陁”與“陀”在古代漢字中可通用,因此“頭陁”與“頭陀”實為同一詞的不同書寫形式。

注意:需區分“頭陁”與易混淆的“頭廯”(搜索結果中、3提到的真菌性皮膚病),兩者含義完全不同。

别人正在浏覽...

寶相花暴燥蔽茂不騰騰儲號待次打夾帳盜逃電旗豪習黑天摸地黃橙橙歡適毀璧霍铎矯捷夾壯脊鸰驚荒金科玉篆揪辮子九鼎就親酒肴軍吏鈞谕亢亢黋朗髡流廉制流風餘韻籬帳龍姿赧獻凝思烹龍煮鳳缥青平衡破關強蠻怯懾切務旗腳青駹馬起眼戚援汝南晨鷄嗓音上口字十二時蟲矢志不移鐵路職工體念同心合力偷末襪套相雜孝竹脅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