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五材的意思、五材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五材的解釋

亦作“ 五才 ”。1.五種物質。指金、木、水、火、土。《左傳·襄公二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 杜預 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 漢 焦贛 《易林·師之解》:“三德五才和合,四時陰陽順敍,國無咎災。”原注:“五才,金、木、水、火、土也。”

(2).五種物質。指金、木、皮、玉、土。《周禮·冬官·考工記》:“或審曲面埶,以飭五材,以辨民器。” 鄭玄 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

(3).五種德性。《六韬·龍韬》:“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唐 王勃 《常州刺史平原郡開國公行狀》:“公道凝三略,攻标五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五材”一詞在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其核心概念源于中國古代哲學和治國思想,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指構成萬物的五種基本物質(五行)

即金、木、水、火、土。這是“五材”最原始的含義,與“五行”概念相通,代表古人認知中構成自然界的五種基本元素。

例證: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 杜預注:“金、木、水、火、土也。”

《周禮·考工記》:“或審曲面埶,以饬五材。” 鄭玄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

二、引申為治國所需的五種關鍵要素

古人将“五材”抽象化,用以指代維系社會秩序的核心能力或德行,具體内容因典籍而異:

  1. 勇、智、仁、信、忠(《六韬·龍韬》):将領應具備的五種品格。
  2. 金、木、水、火、土(《孫子兵法·作戰》):從軍事資源角度,指軍需物資的泛稱。

    例證:

    《孫子兵法》:“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取敵之利者,貨也。故車戰,得車十乘已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故兵貴勝,不貴久。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驷,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裡饋糧,則内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殚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于國,因糧于敵,故軍食可足也……故智将務食于敵。食敵一鐘,當吾二十鐘;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故兵貴勝,不貴久。” 其中“五材”泛指戰争消耗的各類物資。

三、泛指各種實用材料或才能

在部分語境中,“五材”可泛指各類物質資源或人的才能,強調其多樣性與不可或缺性。

例證:

《文心雕龍·程器》:“昔庾元規才華清英,勳庸有聲,故文藝不稱;若非台嶽,則正以文才也。文武之術,左右惟宜……人禀五材,修短殊用,自非上哲,難以求備。” 此處“五材”喻指人的多種才能。


參考資料:釋義綜合《漢語大詞典》《辭源》《中國古代哲學辭典》及《左傳》《孫子兵法》《周禮》《文心雕龍》等典籍注疏。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建議查閱中華書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獲取權威注解。

網絡擴展解釋

“五材”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主要包含以下三種解釋:

一、物質層面的五材

  1. 五行元素
    指金、木、水、火、土五種自然物質,源于《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 這一概念與“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強調五種元素對人類生活的不可或缺性。

  2. 工藝材料
    在《周禮·考工記》中,五材被解釋為金、木、皮、玉、土,主要用于制作器物。例如鄭玄注:“此五材,金、木、皮、玉、土。”

二、道德層面的五材

指五種德性,即勇、智、仁、信、忠,出自《六韬·龍韬》。具體表現為:

三、使用場景

“五材”的釋義需結合具體文獻和語境,其核心内涵既包含物質基礎,也涉及精神修養。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周禮》《六韬》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百結衣辨雨蔽日碧油油跛鼈千裡草疏恥居人下抽心舍村舂大封丹府點水雕花玻璃頓舟兒媳販售附骥名彰釜魚幕燕鼓铎輥雷佪佪環琨忽騰騰江山如此多嬌進來坎德課工阬阱苦茗撈攏累胝靈地靈篇靈休籠銅鹵瀉漫溢冒履暝濛靡遺怒恚匏笙貧不學儉潛伏且住輕售入彀溽潤善交身無分文縮頭龜騰逸鐵纏矟秃裙晩籁無碑記香龜祥麟詳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