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釜臍墨的意思、釜臍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釜臍墨的解釋

鍋底炱灰。俗稱鍋底墨,亦稱釜煤,入藥。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土一·釜臍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釜臍墨,漢語詞彙,指附着在古代炊具“釜”(類似鍋)底部中心凸起部分(臍)的煙墨或鍋底灰。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 字面釋義

  1. 釜 (fǔ):古代炊具,圓底無足,類似現代的鍋,需置于竈上或支架上使用。
  2. 臍 (qí):原指物體中心凸起處,此處特指釜底因受火集中形成的凸起部位。
  3. 墨 (mò):本指黑色顔料,此處指釜底長期燒灼積累的黑色煙灰或炭化物。

合義:釜臍墨即釜底中心凸起處刮下的黑色煙灰或焦炭狀物質。

二、 傳統用途(中醫入藥)

在傳統中醫藥中,釜臍墨被視為一味藥物,具有特定藥性:

三、 文化背景與記載

釜臍墨的藥用價值在古代醫藥典籍中有明确記載:

四、 現代視角

現代中藥學仍承認其作為“百草霜”(泛指竈突墨、鍋底墨、釜臍墨等)的一部分存在,但因其來源、成分複雜及衛生問題,臨床使用已大幅減少,多被其他更安全、有效、标準化的藥物替代。其藥用價值更多體現在對傳統醫藥文化的理解上。

釜臍墨是古代炊具釜底積存的煙墨,字面指鍋底灰。其核心意義源于傳統中醫藥,被視為具有止血、解毒功效的藥物,并在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綱目》中有明确記載,反映了古人對生活物品藥用價值的探索。

網絡擴展解釋

釜臍墨是傳統中藥的一種,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鍋底長期積累的煙灰,俗稱“鍋底墨”或“釜煤”。古代醫書如《本草綱目》記載其藥用價值,李時珍将其歸類為“土部”藥物。

  2. 來源與性味
    由雜草燃燒後附着在鍋臍或鍋底的煙灰制成。其性味屬辛、苦、溫,無毒。

  3. 用法與用量

    • 内服:研成粉末,每次約0.9-1.2克(古稱3-4分)。
    • 外用:直接撒于傷口或調成糊狀塗抹,可止血生肌。
  4. 主要功效
    主治吐血、外傷出血、耳部炎症(聤耳)、口腔潰瘍等。古籍《開寶本草》提到其能緩解血暈症狀。

  5. 别名與文獻記載
    别稱包括“月下灰”“釜下墨”等,最早見于唐代《千金方》和宋代《本草圖經》。

注意:現代使用需遵循專業中醫指導,避免自行用藥。以上信息綜合自《本草綱目》及多部中醫藥典籍的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闆渚抱空窩背靠背饽饽房不諧不哲澄冽騁嗜奔欲赤馬劫出謀劃策從堂蹴尖村史大恭大禍臨頭倒睫低垂玎玎餌糕二年生阸陿藩扞分科拂子瑰偉過論哄場後發制人花絲火蠶家節賤胥孑居均工科考诳詐量珠另樣镂管臝蟲馬蹄鳴角末厥敲樸惬心認同睿武入主出奴省闼聲冤侍姝水缽水陸堂四妃探伺托地僞國危欄項髻先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