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吹奏號角。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江水一》:“ 瞿塘灘 上有神廟,尤至靈驗,刺史二千石逕過,皆不得鳴角伐皷。” 宋 曾鞏 《廣德軍重修鼓角樓記》:“至于伐鼓鳴角,以警昏昕,下漏數刻,以節晝夜,則又新是四器,列而栖之。” 宋 徐競 《奉使高麗圖經·巡船》:“有此等巡船十餘隻,皆插旌旗,舟人邏卒,皆著青衣,鳴角擊鐃而來。”
“鳴角”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延伸,綜合曆史文獻及文化背景,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釋:
“鳴角”字面意為吹奏號角,指通過吹響獸角或金屬制成的號角發出聲音。這一行為在古代多用于軍事、儀式或日常信號傳遞。
作為成語,“鳴角”象征在關鍵時刻發出號召或警示,如《奉使高麗圖經》描述巡船鳴角擊铙,既為壯聲勢,也傳遞行動信號。現代語境中,可比喻危急時刻凝聚力量。
廣西瑤、苗、侗等民族使用牛角制成的“鳴角”:将牛角尖端鋸開一孔,吹氣發聲,用于勞動號子或節慶儀式。這種樂器兼具實用與民俗文化價值。
與“號角”略有不同:“號角”側重器物本身(如獸角或金屬材質),而“鳴角”強調吹奏動作及信號功能。
鳴角既是古代軍事、生活的實用工具,又是文化符號,其含義隨語境從具體行為延伸至抽象號召,體現了語言與曆史的交融。
《鳴角》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拆分部首和筆畫為: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戰争中,當時士兵使用號角發出戰鬥信號或警報。從此發展出「鳴角」一詞,用來形容發出信號或警報的媒介。
在繁體字中,「鳴」的形狀為「鳴」。「角」的形狀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鳴」的舊字形為「䲟」,「角」的舊字形為「讠角」。
以下是使用「鳴角」的例句:
1. 軍隊的鳴角響起,标志着戰鬥的開始。
2. 他敲響了警報器,發出一陣鳴角聲。
組詞:鳴鐘、吹角、號角、鳴放。
近義詞:鳴響、吹響、鳴放。
反義詞:寂靜、無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