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僭僞之國。《新五代史·南漢世家》:“ 光胤 自以 唐 甲族,恥事僞國,常怏怏思歸。” 宋 無名氏 《儒林公議》:“ 李煜 據 江南 ,有寫禦容至僞國者, 煜 見之,日益憂懼。”
僞國(wěi guó)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曆史和政治含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不被正統或國際社會廣泛承認的非法或傀儡政權。以下從詞典釋義、曆史用例及現代應用角度進行解析:
字義構成
組合後指“非法竊據國家名號的政權”,強調其正統性的缺失(《漢語大詞典》)。
權威定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定義:
“僞國”指不被中央政權或國際社會承認的割據政權,尤指依附外部勢力存在的傀儡政權(來源:教育部國語辭典)。
十六國時期(304-439年)
中原政權稱匈奴、鮮卑等建立的割據政權為“僭僞諸國”,如《晉書》載“劉淵僭號,僞國曰漢”(《晉書·載記序》。
宋元之際
南宋文人稱金朝為“金僞”,如朱熹《戊午谠議序》:“金虜僭竊,僞國稱制”(《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
抗日戰争時期(1931-1945)
中國官方及文獻稱日本扶植的“滿洲國”為“僞滿洲國”,如《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彙編》:“東北淪陷區僞國組織”(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藏。
術語 | 性質 | 示例 |
---|---|---|
僞國 | 非法性、傀儡性 | 僞滿洲國 |
割據政權 | 地方自立,未必依附外力 | 三國時期東吳 |
流亡政府 | 失去領土但獲部分承認 | 自由法國政府(1940-1944) |
“僞國”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政治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未被廣泛承認或通過非合法手段建立的政權。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曆史語境
指僭越正統、竊據權力者建立的國家,例如《新五代史》中提到的“光胤恥事僞國”,或日本侵華時期扶持的僞滿洲國。
現代政治
指未被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政權,通常因領土争議、民族獨立運動等産生,缺乏合法主權地位。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案例或國際法依據,可參考《新五代史》等古籍或聯合國相關文件。
擺列八經備豫不智車軌共文出兌出乎反乎春花電子音樂睇觀谛玩厄陳發動力飛花風婆婆粉碎黼文幹革高躔格緻家官斷貴賤高下駭怒憨兒皇商環濤簡牒缣纩解角金虀脍金鹦鹉僦椽決議開叉客觀空花懶人纍垂黎山籠街喝道蠻莫平畦淺尠氣沖志定竊嘗青屏齊王舍牛榷舉散攤豕蝨水鷗四分五剖探微天珍替解烏爹泥無可比拟無戰跭邪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