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項髻的意思、項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項髻的解釋

謂挽發髻于頸後。《後漢書·南蠻傳·越裳國》:“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 李賢 注:“為髻於項上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項髻”是漢語詞彙,指将發髻挽于頸後的發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xiàng jì,注音ㄒㄧㄤˋ ㄐㄧˋ,指将頭發盤成發髻并固定在頸後的發型。這一發型在古代文獻中多與特定族群或地區的風俗相關。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南蠻傳·越裳國》:“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李賢注:“為髻於項上也。”。說明該發型是古代越裳國(今東南亞一帶)的典型裝束特征,常與赤足、貫頭布等搭配。

  3. 詞義解析

    • 項:指頸後部,如“項鍊”“項背”均與此相關。
    • 髻:指盤繞成結的頭發,如“發髻”“雲髻”。
      組合後,“項髻”即強調發髻的位置在頸後,而非頭頂或腦後。
  4. 文化背景
    這一發型在古代多被視為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的習俗,可能與當地氣候、勞動習慣有關。例如,頸後挽髻便于散熱或避免頭發遮擋視線。

  5.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項髻”一詞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相關研究多見于古代服飾、民族風俗等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文化關聯,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古代服飾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項髻: 一個富有曆史意義的漢字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每個漢字都富有獨特的意義和曆史背景。《項髻》這個詞就是一個象征着古代女性發型的漢字,它代表着一種特定的發髻形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項髻》這個詞由兩個常用的漢字組成:項 (xiàng) 和 髻 (jì)。

部首:項 - 骨 (gǔ)

部首:髻 - 髟 (biāo)

筆畫:項 - 共有“5”畫

筆畫:髻 - 共有”20“畫

來源:

《項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中的一首詩,是古代婦女發髻的一種細節描寫。此後,這個詞被廣泛用于古代文學作品和書信中,成為了專指特定發型的代稱。

繁體:

繁體字 “項髻” 中的「項」是指頸項,「髻」則是指發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與現代不同,很多字的形狀和結構發生了變化。例如,《項髻》這個詞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的髻 (jì) 字由「髟」和「基」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她以一種精緻的項髻出現在晚宴上,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 古代女子在婚禮上常常佩戴花環,配上精心紮好的項髻,顯得格外漂亮。

3. 這位女演員以别緻的項髻裝扮,重新演繹了古裝劇中的經典角色。

組詞:

1. 發髻

2. 髻狀

3. 髻丸

近義詞:

1. 發鬓

2. 發飾

3. 發髻

反義詞:

1. 鍊髻

2. 開髻

3. 散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