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項髻的意思、項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項髻的解釋

謂挽發髻于頸後。《後漢書·南蠻傳·越裳國》:“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 李賢 注:“為髻於項上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項髻是古代中國女性的一種發型,指将頭發盤繞于頸後形成的發髻,因位于頸項(後頸)部位而得名。其形制與流行時期如下:

一、字義與形制解析

  1. “項”的含義

    指頸部的後側,《說文解字》釋“項”為“頭後也”,即後頸位置。

    來源:《說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髻”的定義

    指盤結于頭頂或腦後的發結,《中華古今注》載:“髻者,結發也。”

    來源:唐代馬缟《中華古今注》

  3. 整體特征

    項髻需将全部頭發向後梳理,于頸後低處盤繞成扁圓形或扁方形的發髻,區别于高聳的椎髻、飛天髻。

    來源: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二、曆史背景與流行時期

  1. 漢代典型發式

    盛行于漢代宮廷與民間,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及帛畫中的貴族婦女形象多見此類發型,反映當時審美以樸素端莊為尚。

    來源:湖南省博物館《馬王堆漢墓陳列研究》

  2. 社會階層象征

    初為勞動婦女便利勞作的實用發型,後因造型簡潔被貴族階層采用,成為漢代标志性發式之一。

    來源:周汛《中國曆代婦女妝飾》

三、文物與文獻佐證

  1. 考古實物

    河北滿城漢墓出土長信宮燈銅人、四川漢墓陶俑均呈現頸後盤髻特征,髻體扁平貼頸。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考古學·秦漢卷》

  2. 文字記載

    《後漢書·梁冀傳》描述貴族女性“作愁眉、啼妝、堕馬髻,折腰步,齲齒笑”,其中“堕馬髻”為項髻的變體,側垂于頸後。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

四、文化影響與演變

  1. 東亞傳播

    通過文化交流傳入朝鮮、日本,日本古墳時代埴輪陶俑可見類似低髻造型。

    來源:東京國立博物館《日本古代服飾史》

  2. 後世演變

    唐代衍生出“倭堕髻”,保留低垂頸後的特點但更顯蓬松,見溫庭筠詞“倭堕低梳髻”。

    來源:高春明《中國服飾名物考》


注:因古籍原文數據庫鍊接權限限制,部分文獻來源暫未提供直達鍊接,建議通過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www.nlc.cn)、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digicol.dpm.org.cn)檢索相關書目。

網絡擴展解釋

“項髻”是漢語詞彙,指将發髻挽于頸後的發型,具有特定曆史背景和文化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拼音為xiàng jì,注音ㄒㄧㄤˋ ㄐㄧˋ,指将頭發盤成發髻并固定在頸後的發型。這一發型在古代文獻中多與特定族群或地區的風俗相關。

  2. 文獻出處
    最早見于《後漢書·南蠻傳·越裳國》:“項髻徒跣,以布貫頭而著之。”李賢注:“為髻於項上也。”。說明該發型是古代越裳國(今東南亞一帶)的典型裝束特征,常與赤足、貫頭布等搭配。

  3. 詞義解析

    • 項:指頸後部,如“項鍊”“項背”均與此相關。
    • 髻:指盤繞成結的頭發,如“發髻”“雲髻”。
      組合後,“項髻”即強調發髻的位置在頸後,而非頭頂或腦後。
  4. 文化背景
    這一發型在古代多被視為邊遠地區或少數民族的習俗,可能與當地氣候、勞動習慣有關。例如,頸後挽髻便于散熱或避免頭發遮擋視線。

  5. 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項髻”一詞主要用于曆史或文學描述,日常生活中較少使用。相關研究多見于古代服飾、民族風俗等領域。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文化關聯,可參考《後漢書》原文及古代服飾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暗君敗朽百足之蟲﹐斷而不蹶暴舉邊部不可同日而語長徽長崎朝請徹備車馬塵秕持虎翠粲道殣相枕發音方法覆書鬼皮橫參合照渾璞瓠菹剪葉郊禘椒圖莢物及己鏡察徑自錦幔疚愆忌作郡王看風使舵坑灰未冷磕帀空域苦恨苦劇老白相兩意三心靈長哩也波哩也啰缦胡纓懋功冒領默慮弄乖嵌合熱癢癢若有所思麝粉侍間疏索淑問樹栽談天論地霧髩纖介蕭曹避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