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後發制人的意思、後發制人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後發制人的解釋

[gain mastery by striking only after the enemy has struck] 意為先讓對方動手,使自己處于有利的地位,然後再進行反擊,戰勝對方

詳細解釋

謂先讓一步,視其弱點,然後制服對方。語本《荀子·議兵》:“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 毛6*6*《中國革命戰争的戰略問題》第五章第三節:“ 楚 漢 成臯 之戰、 新 漢 昆陽 之戰…… 秦 晉 淝水 之戰等等有名的大戰,都是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後發制人,因而戰勝的。” 陳毅 《棗園曲》:“深知人心有向背,敢後發制人殲強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後發制人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後發制人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意為在對抗中先讓一步,待對方暴露弱點後抓住有利時機反擊并制服對方。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源與定義

  1. 出處
    最早見于《荀子·議兵》,原文為“後之發,先之至,此用兵之要術也”,強調在戰争中通過觀察敵方動向,後發行動卻能搶占先機。

  2. 基本含義
    指在條件不利時,通過智謀和策略制約對手,實現逆襲。核心是“以靜制動”,通過觀察、分析對手行動,再針對性反擊。


二、核心思想與策略

  1. 戰略邏輯

    • 等待時機:不急于行動,而是先讓對手暴露弱點。
    • 針對性反擊:利用對手的失誤或漏洞,集中資源精準打擊。
    • 厚積薄發:強調前期積累實力,待條件成熟後行動。
  2. 與“先發制人”的對比

    • 後發制人側重防禦性策略,以觀察和蓄力為主;
    • 先發制人則強調主動出擊,搶占先機。

三、應用場景

  1. 軍事領域
    如秦晉淝水之戰,弱者通過誘敵深入、後發反擊獲勝。

  2. 商業競争
    企業通過觀察先行者的市場反饋,優化産品後再推出(如段永平的“敢為人後”策略)。

  3. 日常博弈
    談判或對抗中,通過冷靜分析對方意圖,再制定應對方案。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總結來看,後發制人是一種強調觀察、蓄力和精準反擊的智慧策略,廣泛適用于軍事、商業及日常競争場景。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案例或具體應用,可參考《荀子·議兵》原文或商業戰略分析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後發制人

“後發制人”是一個成語,它的意思是指在某種場合下,後來者通過巧妙的手段,可以戰勝先來者,掌握主動權,取得成功。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後發制人”這個成語由三個字組成:後、發、制。其中,“後”是由“⺍”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一;“發”是由“⼿”部首和“又”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三;“制”是由“⺆”部首和“制”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是六。

來源

“後發制人”最早出現在《後漢書·衛青王常傳》中,用來描述衛青率領的漢軍在與匈奴作戰時,在明知對方戰強自己戰弱的情況下,通過伏擊和奇襲等戰術,最終戰勝了匈奴的先發制人之策。

繁體

“後發制人”的繁體字為「後發制人」。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以“後”字為例,古代寫法為「⺍」的上面加一個小橫,表示“後”的本義,即“尾巴”。

例句

他是個智勇雙全的人,總能在關鍵時刻運用“後發制人”的戰術,取得意想不到的勝利。

組詞

組詞:後來居上、制勝法寶。

近義詞

近義詞:後起之秀、後發先至。

反義詞

反義詞:先發制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