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用火加熱升溫使其早熟的蠶。 三國 魏 嵇康 《答難養生論》:“火蠶十八日,寒蠶三十日餘,以不得踰時之命,而将養有過倍之隆。” 戴明揚 校注:“此謂養蠶室中,以火熾之欲其早老而省食,非指 炎洲 之火蠶。”
(2).指 炎洲 火蠶。參見“ 火蠶綿 ”。
“火蠶”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人工培育的早熟蠶
指通過加熱蠶室、提高溫度的方式縮短蠶的成熟周期。例如三國時期嵇康在《答難養生論》中提到:“火蠶十八日,寒蠶三十日餘”,說明火蠶僅需18天即可成熟,而普通寒蠶需30餘天。這種養殖方式旨在節省時間與資源,但需注意溫度控制,避免過度幹預。
傳說中的炎洲火蠶
此說法源自古代文獻中的“火蠶綿”,可能指一種神話或特殊地域的蠶種,但具體描述較少,多與奇幻傳說相關。
宋代詩詞中常以“火蠶”體現農事或生活場景。例如:
兩種含義中,第一種(人工加熱蠶)更常見于曆史文獻,第二種(炎洲火蠶)則偏向神話色彩。如需進一步了解“火蠶綿”等衍生内容,可查閱《太平禦覽》等古籍。
《火蠶》指的是一種蠶,通常用于制作絲綢。它也可以用來比喻力量強大的人或事物。
《火蠶》的拆分部首是火字旁和蟲字旁,火字旁表示跟火有關,蟲字旁表示跟蟲類有關。
《火蠶》共有12個筆畫。
《火蠶》是由火和蠶兩個字組成的合成詞。火用來表示火焰、光亮等,而蠶則表示一種昆蟲。繁體字中的《火蠶》為「火蠶」。
在古代,「火蠶」一詞的寫法可能有些不同。根據字的演變,有時候用「火」的上半部首與「蟲」相結合,有時候則用「火」與「直」字組合。這些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較少使用。
1. 他們購買了大量的火蠶,準備進行絲綢生産。
2. 這位演員的演技真是火蠶一般,引得全場掌聲連連。
組詞:火焰、蠶繭、絲綢
近義詞:蠶紙、蠶繭、蠶蠟
反義詞:織布、棉花、羊毛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