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orse's hoof] 馬的蹄子
亦作“ 馬蹏 ”。1.馬的蹄子。《莊子·馬蹄》:“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 唐 杜甫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嚴鄭公》詩之三:“書籤藥裹封蛛網,野店山橋送馬蹄。” 姚雪垠 《長夜》四:“馬蹄踏上河邊的薄冰,發出清脆的破裂聲。”
(2).《莊子》篇名。以“ 伯樂 善治馬”為殘害“馬之真性”等比喻,抨擊儒家提倡仁義禮樂為桎梏“民性”,要求回到自然狀态。後遂以指聽其自然。 唐 杜甫 《秋野》詩之二:“薄俗防人面,全身學馬蹄。” 宋 葉夢得 《懷西山》詩:“外物委蟲臂,全生思馬蹄。”
(3).指箭靶。 三國 魏 曹丕 《典論·自叙》:“執事未覩夫項發口縱,俯馬蹄而仰月支也。” 三國 魏 邯鄲淳 《藝經·馬射》:“馬射左邊為月支二枚,馬蹄三枚也。”引申為射箭技巧。
(4).馬蹄狀的硯台名。 宋 高似孫 《硯箋·硯圖》:“曲水、八稜、四直、蓮葉、蟾、馬蹄。”
(5).馬蹄金。 明 沉德符 《野獲編·玩具·新安制墨》:“ 宋徽宗 以蘇合油溲煙為墨,後 金章宗 購之,黃金一斤纔得一兩……近代惟 新安 羅龍文 所作,價踰拱璧,即一兩博馬蹏一斤,亦未必得真者,蓋墨之能事畢矣。”
(6).沉香的别名。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木一·沉香》﹝集解﹞引 蘇恭 曰:“沉香、青桂、雞骨、馬蹄、煎香,同是一樹,出 天竺 諸國。”
(7).莼菜的别名。 清 李元 《蠕範·物名》:“蓴曰馬蹏。”參見“ 馬蹄草 ”。
(8).方言。荸荠。 ********* 《行易知難》:“又如現在的農業出品,像甘蔗、糖、花生、馬蹄、生果、五谷等等,每年該有多少。”《人民日報》1990.3.14:“問了北鄉的荷花魚,又問了 黃村 的馬蹄。”
(9).燒餅名。 老舍 《駱駝祥子》十三:“ 老程 回來了,端着兩大碗甜漿粥,和不知多少馬蹄燒餅與小焦油炸鬼。” 翁偶虹 《北京話舊·貨聲》:“燒餅有吊爐、馬蹄兒、芝麻醬之分。”
馬蹄是漢語中具有多重含義的複合詞,其核心釋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動物學本義 指馬足部的角質保護結構。《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定義為“馬的蹄子,由角質層構成,具支撐與保護作用”。從解剖學角度,馬蹄包含蹄壁、蹄底、蹄叉等部位,是馬匹運動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
二、植物學引申義 代指莎草科植物荸荠的别稱。《本草綱目》記載“荸荠,吳人呼為地栗,楚人呼為馬蹄”。該名稱源于其地下球莖形似縮微馬蹄,至今仍在南方方言中廣泛使用。
三、文化引申義
“馬蹄”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馬蹄”一詞兼具自然物象、哲學隱喻和地域文化特色。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如文學作品多指向馬的蹄子或《莊子》哲學,而日常對話中可能指荸荠。更多專業釋義可參考《辭海》或古籍文獻。
鳌阙刨子備警賓席不女常娥成單趁拍綢繹發人深省分房風标弗郁庚伏關畿漢胪黃齑淡飯花友花遮柳掩徊腸傷氣猢狲王賤冗減銀哜齒經濟林金甃津主技術員鋸齒鞠徑鞠仗夔鳳紋潰圍闚觎雷驚蕈撩東劄西鄰壁靈區麗天陋質淪踬玫階明搶暗偷弄聳僻王潛蹤栖遑清修肉乎乎三旌三野沙椎識性水仙伯順遞妄境惋切委頓吾道東無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