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時俗語。謂卑劣,卑賤。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 陶尚書 穀 嘗曰:‘尖簷帽子卑凡厮,短靿靴兒末厥兵。’末厥,亦當時話。” 宋 劉攽 《中山詩話》:“今人呼秃尾狗為厥尾,衣之短後者亦曰厥。故 歐公 記 陶尚書 詩語‘末厥兵’,則此兵正謂未賊爾。”一說謂倔強兇悍。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七:“大抵末厥者,猶今俚俗言木厥雲耳。木厥者,木強刁厥之謂。”
“末厥”是宋代出現的俗語,其含義在曆史文獻中存在不同解釋,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觀點:
卑劣、卑賤
這是主流解釋,多部文獻如《六一詩話》《中山詩話》等記載,宋代人用“末厥”形容身份低微或品行卑劣之人。例如歐陽修提到“短靿靴兒末厥兵”,将士兵稱為“末厥兵”,帶有貶義色彩。
倔強兇悍
另一種說法認為“末厥”與“木厥”相關,指性格強硬、刁蠻。如元代李治在《敬齋古今黈》中解釋,“木厥”即“木強刁厥”,形容人倔強不馴。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理解該詞,不同記載可能反映宋代方言或社會觀念的差異。
末厥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作名詞,用來形容某些情況或事物的終結,徹底消失或結束。
末厥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彳。木是表示與樹木有關的部首,彳是表示人走路的部首。
末厥共有13個筆畫。
末厥的來源較為模糊,沒有明确的文獻記載。它可能是古代漢語中的一個獨立詞彙,也可能是後來的演變和創造。
末厥的繁體字為「末厥」,具有相同的意思。
根據古代文字考古學家的研究,末厥在古代漢字中可能有不同的寫法,但我們無法确切得知它的具體古代寫法。
他的計劃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末厥。
人生中的一些事情可能會突然末厥。
末路、末梢、末尾、厥後
終結、消失、絕迹、結束
開端、起始、開始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