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廢免,廢黜。《管子·君臣上》:“有過者罰之以廢亡之辱、僇死之刑,而民不疾也。”《漢書·昌邑哀王劉髆傳》:“ 敞 於是條奏 賀 居處,著其廢亡之效。”
(2).衰亡。《後漢書·天文志上》:“有大星與小星鬭於宮中,是其廢亡之徵。”
廢亡是漢語複合詞,其含義可從字義、詞典釋義及文獻用例三個層面解析,具有明确的古典文獻依據和語言學權威性支撐:
廢
本義指房屋傾頹(《說文解字·廣部》:"廢,屋頓也"),引申為廢止、廢棄。如《周禮·天官·大宰》"廢置以馭其吏"鄭玄注:"廢猶退也"。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1963年)
亡
甲骨文象刀刃斷草形,本義為逃匿、消失(《說文解字·亾部》:"亡,逃也"),後衍生滅亡、消亡義,如《論語·顔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來源: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四川辭書出版社(1989年,ISBN 9787805431515)
廢亡的核心含義為:
國家或政權覆滅
《漢語大詞典》釋:"謂國家滅亡。"
例:《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漢之元年四月,諸侯罷戲下,各就國。漢王之國,項王使卒三萬人從,楚與諸侯之慕從者數萬人……漢王怒,欲攻項羽,周苛、枞公谏曰:'漢方不利,甯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之,使自為守。'漢王曰:'善。'乃立信為齊王。秋,項羽擊田榮,榮走平原,平原民殺之。項羽遂燒夷齊城郭,所過者盡屠之。齊人相聚而叛之。田榮弟橫收齊散兵,得數萬人,反擊項羽于城陽。而項羽遂北擊齊。是時漢廢亡諸侯,得韓信軍,複大振。"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ISBN 9787543200302)
制度或傳統廢止
《古代漢語詞典》釋:"廢棄消亡。"
例:《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至于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于彘,諸侯廢亡,厥享國十有五年。"
來源: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2014年,ISBN 9787100106441)
事物衰敗消失
《現代漢語大詞典》釋:"衰敗滅亡。"
例:《論衡·書解》:"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及孝公死,法度未廢亡,而秦卒兼天下。"
來源:阮智富等編《現代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ISBN 9787532628578)
與廢棄(側重人為廢止)、消亡(強調自然消失)不同,廢亡多用于描述政權、制度因外力或内因而徹底覆滅,隱含不可逆的終結性,如《漢書·五行志》:"周室廢亡,諸侯相伐。"
“廢亡”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
廢免、廢黜
指因過失或政治原因被罷免、剝奪權力或地位。例如《管子·君臣上》提到“有過者罰之以廢亡之辱”,《漢書》中記載昌邑王劉賀因行為失當被廢黜的史實。
衰亡
表示國家、政權或事物的衰落與滅亡。《後漢書·天文志》用“廢亡之徵”描述天象預示的衰敗征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原文。
白疊布百沴八進制标塔波瀾老成采斫禅河朝晡稠涎傳演除了耽習打樁船的對德隅二一添作五該驗國疾號怒赫蹏薦卷解夏解夏草旌闾兩司馬連系鄰光林下風緻木變石鳥革翚飛拍滿匹馬洽奏青羅傘請謝勤納日久天長蹂蹃山腰飾貌樹串兒束囊屬疏擻抖抖宿貴踏博銅雀瓦退任唾吐違患溫香渠無悰無雙亭銜策閑歌線溜禊池蟹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