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為珠算除法的一句口訣,是1/2=0.5的意思。借指雙方平分或平均承擔責任和任務。 歐陽山 《高幹大》第十二章:“你們每個人都得了一百五十元。這叫做二一添作五,誰也不占誰的便宜。” 張天翼 《清明時節》六:“至于做門的工錢--我跟你二一添作五。”
“二一添作五”是漢語中一句源自珠算運算的傳統俗語,本義為珠算除法“歸除法”的口訣之一,指将1(被除數)平均分成兩份時,每份得五(即1÷2=0.5)的運算規則。其操作步驟在算盤上表現為:将被除數“一”添入下檔變為“十”,再平分作“五”。
隨着語言發展,該短語的語義逐漸引申為“平均分配”的代稱,強調對半平分、不偏不倚的公平性。例如在財産分割或責任承擔時,常用“咱們二一添作五,各拿一半”表達均分意圖。這一用法在口語和文學作品中均廣泛出現,如《海上花列傳》等近代小說中均有記載。
據《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釋義,其現代含義特指“雙方平分”,屬于中性表述,多用于非正式語境。該短語的語法功能靈活,可作謂語(如“利潤二一添作五”)、狀語(如“二一添作五地分了”),亦可獨立成句。
語言學研究表明,此類源于傳統計算技術的俗語,生動體現了漢語詞彙與生産生活的緊密關聯,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參考來源包括《中國俗語大辭典》《珠算文化研究》等權威文獻。
“二一添作五”是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歸納如下:
來源與本義
源自珠算除法口訣,表示将1分成兩份時,每份為0.5(即$frac{1}{2}=0.5$)。例如珠算中計算1÷2時,需撥去算盤上的“1”,并在下一位添“5”,故稱“二一添作五”。
引申含義
比喻雙方平分利益或共同承擔責任,強調公平分配。如清代小說《三俠五義》中提到的家當分配:“好好兒的‘二一添作五’,如今弄成‘三一三十一’(即三人平分)”。
用法特點
應用示例
擴展說明
該成語常與另一珠算口訣“三一三十一”(三人平分)對比使用,突顯分配人數的變化。
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可參考《三俠五義》《九命奇冤》等原著。
白吃背胸擦掌磨拳饞态城裡馳驅沖邃搗虛撇抗刀俎餘生頂門針子鬥場沸激肥利風景區浮礁改玉改步高誓高燭勾頭探腦鍋塊鶴骨合信晃子畫脂镂冰狐續降士擊缽介紹人齎米謹題九龍壁九轉林壑趣狸首胪傳毛羽未豐蜜餞明年弭散米鹽墨竹廿二史撇末輕虜侵降取女三舍煞費心機山川相缪社稷伸道食甚悚慨衛護為間微恙鎢砂相士香消玉損獻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