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心學習。《北齊書·上黨王渙傳》:“讀書頗知梗概,而不甚耽習。”《北史·于仲文傳》:“少聰敏,髫齓就學,耽習不倦。”
耽習是漢語複合詞,由“耽”與“習”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沉迷、沉溺于某種學問、技藝或習慣,帶有專注投入甚至過度傾心的意味。以下是詳細釋義及權威依據:
沉溺研習
指極度專注且持久地投入于學習或鑽研某項知識、技能。此義強調深度投入的狀态,常隱含廢寝忘食的專注力。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10卷,第1283頁)将“耽習”釋為“專心研習;沉迷于所學”。
積久成癖
長期沉浸于特定行為或愛好,形成難以更改的習慣或癖好,含輕微貶義,暗示可能影響正常生活。
來源: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4年)指出,“耽”有“嗜好、迷戀”義項,“耽習”可引申為“因長期沉浸而固化成習”。
源自《說文解字》“耳大垂也”,後假借為“沉溺”。《詩經·衛風·氓》“于嗟女兮,無與士耽”中,“耽”即指沉迷于情愛。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2013年重印本)。
《說文》釋為“數飛也”,本指鳥類反複試飛,後引申為“學習”“習慣”。如《論語·學而》“學而時習之”。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耽習”屬同義複用結構(耽+習),強化“長期沉浸”的語義,多見于漢魏以降文獻。
《後漢書·循吏傳》載:“(仇覽)耽習經學,志操堅定”,描述其專注儒家經典的狀态。
來源: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将“耽”列為動詞,例證“耽于幻想”,印證“耽習”中“耽”的持續性行為特征。
來源: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商務印書館,1980年)。
詞彙 | 差異點 |
---|---|
鑽研 | 側重深入探究,不含“沉溺”義。 |
癖好 | 強調習慣性嗜好,弱化“學習”屬性。 |
沉迷 | 貶義更強,多指消極行為(如賭博)。 |
當代語境中,“耽習”多用于學術、藝術領域,形容對冷門學問或技藝的執着,如:
“他耽習甲骨文考釋三十年,終成古文字大家。”
來源:語言學家王甯在《漢字構形學導論》(商務印書館,2015年)中對專業研究精神的論述。
“耽習”一詞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來源和用法區分:
古漢語中的本義(常見于文獻)
指專心緻志地學習,含積極含義。例如《北史·于仲文傳》提到“少聰敏,髫龀就學,耽習不倦”,即形容自幼專注學習的狀态。
現代可能的引申義(需謹慎使用)
部分現代詞典(如查字典)将其解釋為“沉迷于某種習慣或嗜好,無法自拔”,帶有負面色彩。此釋義可能源于“耽”字本身有“沉溺”之意,但需注意該用法在古籍中未見直接例證。
使用建議:
白路辨潔逼拷朝莫賨旅骀佗悼唁點名兌準奪魁貳公坊酒飛蓬隨風富平羹臛乖性兒光彩耀目衮章駭怕寒衣紅弦降志辱身緘密集掇揭開皆悉筋骨汲取九峤跼蹐麇裹刻辭科課奎翰虧教麟閣零餘六耳不通謀龍雛緑桐彌朞内厚黏稠凝命牛口陪笑臉平脊樸厚衾帱穹壤熱戀石城事魔食菜世義瘦精精書判桃夭李豔頹替賢瞞小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