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解夏的意思、解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解夏的解釋

佛教語。謂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滿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夏乃衆僧長養之節,在外行則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應禪寺掛搭,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 唐 韓鄂 《歲華紀麗·中元》:“衆僧解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謂之‘結夏’,又謂之‘結制’,蓋方長養之辰,出外恐傷草木蟲蟻,故九十日安居。《釋苑宗規》雲:‘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當法王禁足之辰。’是釋子護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盡散去,謂之‘解夏’,又謂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僧尼結夏》:“至七月十五日,應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謂之解夏、解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解夏是佛教傳統中的重要節期,專指僧團結束夏季安居修行的儀式。該詞由漢語動詞"解"(解除、結束)與名詞"夏"(夏季)複合構成,字面意為"解除夏季約束"。作為專業佛教術語,其内涵包含三個維度:

一、宗教儀軌層面 解夏源于古印度雨季安居制度,記載于《四分律》卷三十七。僧衆自農曆四月十五日起結界聚居,禁止外出遊化,專精修行三個月。至七月十五日舉行"自恣"羯磨法會,僧衆互相檢舉過失,忏悔改過後方可解除結界,故稱"解夏"。《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七載,此法旨在"防外譏嫌,增善滅惡"。

二、時間節點意義 按《荊楚歲時記》注引《盂蘭盆經》,解夏日恰逢"佛歡喜日"。此時僧衆修行圓滿,佛陀見證弟子精進故心生歡喜。中國佛教協會《漢傳佛教寺院管理規制》載,當代寺院仍沿襲解夏布薩、供僧等傳統儀軌。

三、文化衍生含義 在民俗語境中,解夏日與盂蘭盆節融合,形成超度先祖的孝道實踐。唐代宗密《盂蘭盆經疏》強調"僧自恣日,佛歡喜日,衆僧能救七世父母",使佛教儀軌與儒家倫理産生深度契合。這種文化融合現象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已有詳細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解夏”是佛教術語,指僧尼結束為期90天的夏季安居修行後恢複日常活動的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1. 佛教傳統定義
    源自印度佛教的“結夏安居”制度,僧尼在雨季(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停止雲遊,聚居修行以避免傷害草木蟲蟻。期滿後稱為“解夏”,标志安居期正式結束,僧衆可恢複外出。

  2. 時間與儀式
    解夏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自恣日”或“佛歡喜日”。僧衆會進行自我檢讨(自恣),分享修行心得,并舉行解夏法會。

  3. 文化引申意義
    部分現代解釋賦予其“解脫痛苦”“重新開始”的象征意義,如日本電影《解夏》借用此概念表達生命感悟。但需注意這是文藝創作中的引申,非佛教原義。

擴展說明
南朝《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印證該習俗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已成型。唐代文獻《歲華紀麗》等亦有相關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梂百葉賓詞播授不及格不如意不食煙火長褲暢明成敗論人弛隳揣手兒戳弄摧殘存欄都料耳參漏風軒構思果仁鼓鞉橫落幻執華盛頓毀替魂飛魄喪奸讒狡吏家庭教育莢物胫大于股濫污練習簾子柳衣亂作一團茅台泥胎旁資攀拟情雜攘外柔鐵森緑傷楚商陽射屏射堂授衣死标白纏腆養通道土層碗櫃問結烏有先生閑情逸趣燮和之任邪途寫字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