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謂僧尼一夏九旬安居期滿而散去。 南朝 梁 宗懔 《荊楚歲時記》:“夏乃衆僧長養之節,在外行則恐傷草木蟲類,故九十日安居。至七月十五日,應禪寺掛搭,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 唐 韓鄂 《歲華紀麗·中元》:“衆僧解夏。”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天部二》:“四月十五日,天下僧尼就禪刹搭掛,謂之‘結夏’,又謂之‘結制’,蓋方長養之辰,出外恐傷草木蟲蟻,故九十日安居。《釋苑宗規》雲:‘ 祝融 在候, 炎帝 司方當法王禁足之辰。’是釋子護生之日,至七月十五日,始盡散去,謂之‘解夏’,又謂之‘解制’。” 清 褚人穫 《堅瓠續集·僧尼結夏》:“至七月十五日,應禪寺掛褡,僧尼皆散去,謂之解夏、解制。”
“解夏”是佛教術語,指僧尼結束為期90天的夏季安居修行後恢複日常活動的儀式。以下是詳細解釋:
佛教傳統定義
源自印度佛教的“結夏安居”制度,僧尼在雨季(農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停止雲遊,聚居修行以避免傷害草木蟲蟻。期滿後稱為“解夏”,标志安居期正式結束,僧衆可恢複外出。
時間與儀式
解夏通常在農曆七月十五(中元節),又稱“自恣日”或“佛歡喜日”。僧衆會進行自我檢讨(自恣),分享修行心得,并舉行解夏法會。
文化引申意義
部分現代解釋賦予其“解脫痛苦”“重新開始”的象征意義,如日本電影《解夏》借用此概念表達生命感悟。但需注意這是文藝創作中的引申,非佛教原義。
擴展說明
南朝《荊楚歲時記》明确記載:“僧尼盡皆散去,謂之解夏”,印證該習俗在中國南北朝時期已成型。唐代文獻《歲華紀麗》等亦有相關記載。
《解夏》這個詞在漢語中的意思是指緩解酷熱夏天的不適。它由兩個部分構成:解 和 夏。
1. 解(jiě)是一個由「角」部首和「解」偏旁組成的漢字,讀音為jiě。它的筆畫數為8畫。
2. 夏(xià)是一個由「子」部首和「夏」偏旁組成的漢字,讀音為xià。它的筆畫數為6畫。
解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詩經》中,是由古代文人根據對夏季酷熱的感受而創造出來的。
繁體字「解夏」的寫法是「解暑」,其中「暑」是一個有「日」部首和「者」偏旁組成、讀音為shǔ、筆畫數為12畫的漢字。
古代使用的漢字寫法和現代有所不同,「解夏」在古時候的寫法中,「解」的上面有一個「酉」字,表示與熱天天氣相關的事物;「夏」的上面有一個「大」字,表示夏天的大熱。這種寫法突出了對夏季酷熱的強調。
例句:盛夏時節,*********解夏飲料來降溫。
組詞:解暑、解渴、解熱、解膩。
近義詞:消夏、纾暑。
反義詞:炎熱、燥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