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采斫的意思、采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采斫的解釋

砍伐。 唐 柳宗元 《行路難》詩之二:“虞衡斤斧羅千山,工命採斫杙與椽。” 宋 蘇轼 《巫山》詩:“窮探到峯背,採斫黃楊子。” 清 張岱 《西湖夢尋·集慶寺》:“經始時,望青採斫,勳舊不保。”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采斫(cǎi zhuó)是一個古漢語複合動詞,由“采”和“斫”兩個動作組合而成,專指通過砍伐(斫)的方式獲取(采)木材、植物或資源的行為。其含義強調對自然資源的砍伐與收集過程,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伐木、取材等活動。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1. 采(cǎi)

    本義為“摘取”“收集”,引申為獲取自然資源(如《說文解字》:“采,捋取也”)。

  2. 斫(zhuó)

    指用刀斧砍劈(如《說文解字》:“斫,擊也”),特指伐木或加工木材的動作。

  3. 複合義

    “采斫”融合二者,表示“通過砍伐手段采集木材或植物資源”,強調動作的破壞性與目的性(如《漢語大詞典》釋為“砍伐;采集”)。


二、曆史文獻中的用例與語境

  1. 先秦至漢代

    《詩經·豳風·七月》中“取彼斧斨,以伐遠揚”雖未直用“采斫”,但“伐”即“斫”的同義動作,描述砍桑枝以利采摘,體現同類場景。

  2. 農書與技術記載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谷》提及“伐木”取材,與“采斫”意近,指為農具或建築伐取木材。

  3. 生态警示

    《淮南子·主術訓》載:“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間接反映“采斫”需遵循自然規律,避免濫伐。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現代漢語中,“采斫”已屬罕用詞,多被“砍伐”“采伐”替代,但仍保留于以下領域:


四、權威辭書釋義參考

  1. 《漢語大詞典》

    釋為:“砍伐;采集。”例證引清代黃宗羲《明夷待訪錄》。

  2. 《辭源(修訂本)》

    強調其古語屬性,釋義為“斫取;采伐”。

  3. 《古代漢語詞典》

    标注為動詞,釋義“砍伐樹木以取材”。


“采斫”凝結了中國古代對自然資源利用的雙重态度:既體現生存智慧(如適時取材),亦暗含生态節制思想。其詞義演變從具體勞動行為延伸至文化符號,成為理解傳統人地關系的關鍵語彙。

網絡擴展解釋

“采斫”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cǎi zhuó,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1. 字面解釋
    指“砍伐樹木”,即通過斧頭等工具進行伐木取材的行為。例如唐代柳宗元《行路難》中提到的“工命採斫杙與椽”,宋代蘇轼《巫山》詩中“採斫黃楊子”等,均為此意。

  2. 擴展含義
    在成語用法中,衍生出“通過努力獲取資源或利益” 的比喻意義,常用于形容個人或團隊的奮鬥過程。


二、詳細解釋與用法

  1. 文獻例證

    • 柳宗元《行路難》:“虞衡斤斧羅千山,工命採斫杙與椽”,描繪了大規模伐木的場景。
    • 蘇轼《巫山》詩:“窮探到峯背,採斫黃楊子”,體現對自然資源的探索與利用。
    • 清代張岱《西湖夢尋》提到“望青採斫”,反映古代建築取材的過程。
  2. 現代應用
    在工作或學習中,可用于鼓勵積極行動,如“團隊需采斫多方資源,方能達成目标”。


三、注意事項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行路難》《巫山》等原文,或查閱古典文學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白從變炫無窮弊落不旋跬曹輩草麻禅真成型侈袤春醅椿庭萱草堂雌霓寸草不生丹雞洞心駭耳斷刻鳳榻夫君覆帳公共場所光面軌蹈壞種環璧黃米頭兒化像悔不當初空落狂獝擴編蠟圓雷淵廪銀龍阮祿餌迷禮牡鞠内實盆覆飄吹疲甿頻緐破家為國千長绮陌敺捶柔惠誓肌水湄談詞讨伐田稼天赦瓦注尉官侮辱崄絕挦章撦句徙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