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赫蹏的意思、赫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赫蹏的解釋

亦作“ 赫蹄 ”。古代稱用以書寫的小幅絹帛。後亦以借指紙。《漢書·外戚傳下·孝成趙皇後》:“ 武 ( 籍武 )發篋中,有裹藥二枚,赫蹏書。” 顔師古 注:“ 鄧展 曰:‘赫音兄弟鬩牆之鬩。’ 應劭 曰:‘赫蹏,薄小紙也。’”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趙後傳》所謂‘赫蹏’者,注雲‘薄小紙’,然其寔亦縑帛。” 明 謝肇淛 《五雜俎·事部二》:“ 三代 之人必習為詞命,童子入小學則教以應對,蓋赫蹏未興,赤牘未削,一切利害事宜皆面陳而口宣之。” 清 尤侗 《紀赈》詩:“赫蹄重封裹,筐篋與山齊。” 章炳麟 《訄書·序種姓上》:“夫上世無竹帛赫蹏,獨取陶瓦任文籍之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赫蹏(hè tí)是古代漢語中對小幅薄紙的專稱,最早見于西漢文獻記錄。據《漢書·外戚傳》記載,漢成帝時已有“赫蹏書”,指用這類薄紙書寫的密信。其名稱來源有兩類觀點:一說是匈奴語音譯詞,反映早期造紙技術傳播背景;一說是因紙張顔色赤黃如“赫”(赤色)且質地輕薄如“蹏”(通“蹄”,指動物皮膜)而得名。

考古發現佐證了赫蹏的物理特征,如馬王堆漢墓出土的苎麻纖維紙殘片,厚度僅0.1毫米,符合《後漢書》蔡倫改進造紙術前“其用缣帛者謂之紙”的過渡形态描述。唐代訓诂學家顔師古注《漢書》時特别強調:“赫蹏,薄小紙也”,明确了其在書寫載體發展史中的定位。

網絡擴展解釋

“赫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釋義及背景如下:

1.基本釋義

2.曆史來源

3.詞義演變

4.文學關聯

補充說明

“赫蹏”的拼音為hè tí,結構為左右字形,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書》及古代文獻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澳門風雲百鍊鋼白題舞背靜嗔忿忿橙色脣舌刺殺旦大巴戴鬥殆其膽小鬼調式抵粗東方斐然鄉風風人詩弗靡改過遷善旱魃紅粒護視巨黍考質課錢快照曠放括囊守祿冷敷遼廓買嘴枚列命草閩僥膜拜撚梢子凝網破體字淺教旗鼓齊暾果森風生臣審官院詩朋嗜書水雲居死君松話太姒套袖特膺天台晚稼惟利是圖溫好吳羹相羊鹹鴨蛋小學而大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