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嚼子和馬鞭。亦喻指準繩、準則。《漢書·張敞傳》:“馭黠馬者,利其銜策。” 南朝 陳 徐陵 《陳公九錫文》:“禮為楨幹,律等銜策。” 唐 孔穎達 《<禮記正義>序》:“泛駕之馬,設銜策以驅之。”
“銜策”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馬嚼子(銜)和馬鞭(策),是古代駕馭馬匹的兩種工具。馬嚼子用于控制馬的方向,馬鞭用于驅策前行。例如《漢書·張敞傳》記載:“馭黠馬者,利其銜策。”
引申為準則、準繩或治理手段,強調通過規範或策略進行約束和引導。例如: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擔負重任的成語”,可能是對引申義的擴展解讀,但主流含義仍以“準則”為核心。該詞多用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現代漢語較少使用。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漢書》《陳公九錫文》等文獻。
銜策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銜”和“策”兩個字組成。
“銜”字,讀音為xián,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構成部分有“⺧”和“千”,前者是“口”的象形,後者表示聲音。銜的基本意思是咬住、嘴裡含着,并引申為承擔、負荷、肩負等義。在拆分方面,它的部首是“⺧”,由一橫兩豎和一撇組成;總共有9畫。
“策”字,讀音為cè,是一個形聲字。它的構成部分有“⺮”和“策”,前者表示竹子,後者表示寫字的用具。策的基本意思是用竹子寫字,引申為制定方針、策略、行動計劃等義。在拆分方面,它的部首是“⺮”,由豎筆和兩撇組成;總共有12畫。
“銜策”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常常有将寫有命令或指示的文書系在動物身上的做法。動物口中咬着文書,承擔傳達信息的作用。後來,這種動作衍生出了“銜策”這個詞,用來形容承擔重任、肩負使命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銜”字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保持一緻,區别在于結構稍微複雜,而“策”字的寫法與簡體字有所不同,繁體字中多數是加上了“⺍”部分。例如,“銜”字在繁體字中寫作“銜”,“策”字寫作“筴”或“籍”。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簡單,常常隻用幾筆勾勒出形狀。例如,“銜”字可以用“一丨亠”表示;“策”字可以用“⺮冫”表示。
例句:
1. 他勇于擔當,始終銜策向前。
2. 領導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夠銜策領導團隊。
組詞:銜口、銜枚疾走、策問、策馬奔騰
近義詞:肩負、承擔、擔當
反義詞:抛棄、放棄、推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