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的禍患。《後漢書·荀彧傳贊》:“ 彧 之有弼,誠感國疾。功申運改,迹疑心一。”
國疾
一、基本釋義
“國疾”指國家長期存在的嚴重弊病或社會痼疾,多用于描述影響國家根基的制度性、結構性缺陷。該詞屬書面語,含貶義,強調問題的頑固性與危害性。例如:“腐敗若成國疾,必将動搖社稷之本。”
二、詞源與曆史用例
“國疾”最早見于《後漢書·王符傳》:“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職矣……此亦為國疾矣。” 此處指官僚職責不明導緻的治國弊端。
梁啟超在《新民說》中批判封建思想:“纏足之俗,實乃千年國疾”,将社會陋習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積病。
三、現代語義與使用場景
四、權威詞典釋義參考
“國疾:國家之痼疾。喻指危害國家的根本性弊端。”
“國家長期存在且難以解決的嚴重問題。”
參考文獻
: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線上版.
: 現代漢語規範詞典.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10.
: 梁啟超. 新民說. 中華書局, 2016.
(注:因平台限制未添加超鍊接,實際引用請依據紙質/官方電子文獻。)
“國疾”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指國家的禍患或災難,通常用于描述對國家造成重大威脅的問題。例如《後漢書》中“誠感國疾”即表達對國家危機的憂慮。
古代文獻:
現代用法:
可泛指威脅國家發展的重大隱患,如社會動蕩、公共衛生危機等。
“國疾”是帶有文言色彩的詞彙,多用于曆史文獻或強調國家層面的危機,現代語境中可根據場景靈活引申。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後漢書》等古籍。
傍行保聖寺逞縱搭搭撒撒丹雀地闆蠟地網防暴風蹶封望豐妍負屍躬擐甲胄挂號瓜字初分骨董行河外鴻口話表荒村街市诘武精巢金泓羁鳥進圖踞肆拘瘿蘭陵王亮丑飉飉砻鑄輪生貓猴妙微彌年靡旗鬧忙平面圖碏碏少民聖師識時通變疏怠碩望書袠談谑天貎田壄停停銅角塗地惘惘穩固午塵無他鄉風孝恭笑喜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