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銅雀瓦的意思、銅雀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銅雀瓦的解釋

銅雀台 的瓦。後人取而制為硯,因代指硯台。 宋 何薳 《春渚紀聞·銅雀台瓦》:“ 相州 , 魏武 故都。所築 銅雀臺 ,其瓦初用鉛丹雜胡桃油搗治火之,取其不滲,雨過即乾耳。後人於其故基,掘地得之,鑱以為研,雖易得墨而終乏溫潤,好事者但取其高古也。” 元 劉永之 《寄淦州友人》詩:“古硯自磨銅雀瓦,坐氊還疊罽賓羭。”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四》:“銅雀瓦雖奇品,然終燥烈易乾。乃其發墨,倍于端矣。”亦稱“ 銅臺瓦 ”。 清 陳維崧 《還京樂·萬紅友為香奁詩三十首用填此阕寄跋卷尾》詞:“恰翠承朱亞,澄心紙鎮銅臺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銅雀瓦是特指中國三國時期曹操所建銅雀台上所使用的建築用瓦。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文物屬性與曆史背景

銅雀瓦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約公元210年)邺城銅雀台建築的實物遺存。銅雀台為曹操統一北方後營建的"三台"(銅雀、金虎、冰井)之一,象征政治權力與文化中心。其瓦當因台得名,屬高等級宮廷建材,見證漢魏建築技藝與曆史變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邺城考古發掘報告》

二、文化象征與文學意象

唐代起,"銅雀瓦"成為懷古詩文的核心意象。杜甫《銅雀台》以"玉座凄涼遊帝京,悲歌一曲為君傾"暗喻朝代興衰,杜牧《赤壁》"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更将其符號化為權力象征。宋明文人則多借瓦硯抒懷古幽情。

來源:《全唐詩》卷二百一十八(中華書局點校本)

三、工藝特征與實物考據

據現存實物與文獻,銅雀瓦多為灰陶質,部分表面施青釉,瓦當紋飾以雲紋、獸面為主。因年代久遠,真品稀少,宋代已有仿制瓦硯之風。明代高濂《遵生八箋》載其"質細而堅,研磨如砥",成為文人珍視的文房雅器。

來源:故宮博物院編《中國古代建築瓦當研究》

四、現代研究與遺存保護

當代考古證實,河北臨漳邺城遺址出土的繩紋闆瓦、卷雲紋半瓦當等屬銅雀台建築構件。經碳十四測定與成分分析,其燒制溫度達1000℃以上,印證《魏都賦》"陶甄甄陶"的工藝記載。

來源:《文物》期刊2018年第5期《邺城銅雀三台遺址新發現》

"銅雀瓦"兼具曆史文物、文學符號與工藝标本三重内涵,是研究漢魏建築史、社會文化及物質文明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銅雀瓦”是一個具有曆史與文化雙重内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及相關信息可綜合如下:

一、詞義解釋

“銅雀瓦”原指銅雀台的瓦片。銅雀台為東漢末年曹操在邺城(今河北臨漳)修建的著名建築,其瓦片因材質特殊(鉛丹混合胡桃油燒制),具有防水性強的特點()。後人将銅雀台遺址的瓦片加工制成硯台,因此“銅雀瓦”也代指硯台()。


二、曆史背景與用途

  1. 制作工藝:銅雀瓦以鉛丹、胡桃油等材料混合燒制,質地密實,“雨過即幹,不易滲水”()。
  2. 轉為硯台:宋代起,人們将銅雀台遺址的瓦片雕刻成硯(稱“銅雀瓦硯”)。其優點是“發墨快”,但缺點是質地幹燥缺乏溫潤感,更多作為收藏品()。
  3. 文化象征:銅雀瓦硯因承載三國曆史,被視為高古風雅的文房珍品,如元人劉永之詩雲“古硯自磨銅雀瓦”,即體現其文人意象()。

三、概念辨析


四、文學與收藏價值

銅雀瓦硯在詩詞中被賦予懷古意蘊,如明代謝肇浙評價其“雖燥烈易乾,發墨倍于端硯”()。但因存世稀少,真品多藏于博物館,民間收藏需謹慎鑒别。

如需進一步了解銅雀台遺址或硯台工藝,可參考曆史文獻或考古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罷勞北澗才谟廁混抄書馳驷怠敖帶鐍擋頭陣定配洞悉反辭伏處富二代咯咂合明黃花魚瓠菹衿襘井陉口巨勝龛敵樂胥樂佚樂于癃殘明辯民校凝命攀愁評述鉗釱愆目親串傾聳窮憤囚綠記柔腸寸斷贍辭燒毀生地獄舌戰群儒侍郎詩奁十守水橫枝說大話使小錢所欽鐵獄銅籠通勤通訊社抟鑪推寅暡曚文康穩平文修武備小妳妳斜印吸力豁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