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璠玙的意思、璠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璠玙的解釋

(1).美玉名。《初學記》卷二七引《逸論語》:“璠璵, 魯 之寳玉也。 孔子 曰:美哉璠璵,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 明 梁辰魚 《浣紗記·通嚭》:“遠相投金帛禮儀,況纍纍數對璠璵,更纖纖一雙花蕊。” 章炳麟 《訄書·哀清史》:“悲夫!天子之将崩,便房題湊璠璵玉匣之屬,宿成於考工,無所吝諱,雖諱亦不得不豫。”

(2).泛指珠寶。 清 吳偉業 《魯謙庵使君以雲間山人所畫索歌》:“士女嬉遊衣食足,丹青價重高璠璵。”參見“ 璵璠 ”。

(3).比喻美德賢才。 三國 魏 曹植 《贈徐幹》詩:“亮懷璠璵美,積久德愈宣。” 宋 蘇轼 《答任師中家漢公》詩:“方當入奏事,清廟陳璠璵。” 清 秋瑾 《題潇湘館集》詩之一:“四壁牙籤詳亥豕,一門詩友盡璠璵。登龍喜遂瞻 韓 願,何日重停問字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璠玙是漢語中表示美玉的複合詞,其本義與引申義在典籍中均有體現:

  1. 詞源結構

    “璠”與“玙”均為形聲字,從玉部。《說文解字》釋“璠”為“玙璠,魯之寶玉”,而“玙”則指“佩玉之質美者”。二字連用始于先秦文獻,特指魯國宗廟祭祀所用的禮器玉圭,後泛指珍貴美玉。

  2. 本義與引申

    《左傳·定公五年》記載:“陽虎将以璠璵斂”,可見其最初作為貴族葬玉的禮制功能。漢代起衍生出比喻義,如《法言·寡見》以“玉不雕,璠璵不作器”喻指人才需經教化,強調品德修養的重要性。

  3. 典籍例證

    孔門典籍中常以璠玙比拟君子。《孔子家語·問玉》稱:“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将璠玙的溫潤質地與儒家“仁”的倫理觀相貫通。宋代《太平禦覽·珍寶部》則系統收錄了曆代關于璠玙的祥瑞記載。

  4. 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綜合曆代訓诂,将其定義為“美玉的通稱,亦用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或華美的事物”。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文學修辭,如錢鐘書《圍城》以“璠玙之質”形容人物風骨。

  5. 音韻考據

    據《廣韻》反切注音,“璠”屬元韻符袁切(fán),“玙”屬魚韻以諸切(yú),今普通話讀作fán yú。古音學研究顯示,二字在先秦楚方言中存在異讀現象。

(注:由于古籍文獻的數字化版本多數未開放公網訪問權限,建議通過《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十三經注疏》等權威紙質文獻核查具體引文。)

網絡擴展解釋

“璠玙”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包含以下三層含義,其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和文學作品的用法:

  1. 美玉名
    原指古代魯國的珍貴寶玉。《逸論語》記載:“璠玙,魯之寶玉也。”孔子曾評價其外觀:“遠而望之,煥若也;近而視之,瑟若也。” 在《左傳·定公五年》中也提到“璵璠”為君主佩戴之物,可見其象征尊貴。

  2. 泛指珠寶
    引申為珍寶的代稱。例如清代吳偉業的詩句“丹青價重高璠玙”中,以璠玙比喻珍貴的畫作價值。

  3. 比喻美德或賢才
    曹植在《贈徐幹》中寫道“亮懷璠玙美”,用璠玙贊美友人的高尚品德;蘇轼《答任師中家漢公》則以“清廟陳璠玙”暗喻賢能之士應被朝廷重用。這類用法強調品德與才能如美玉般珍貴。

補充說明:
“璠玙”與“玙璠”為異序詞,二者含義相同,均源自先秦文獻。例如《鹽鐵論》用“玙璠”指代美玉,曹植詩中兩詞混用無差異。這種詞序變化在古漢語中較常見,屬于同義詞的不同書寫形式。

别人正在浏覽...

表示鼻子下面不動明王曹王馳田籌措聰明反被聰明誤翠裙刀具道新喜道誼蜂王漿焚山高深公宇狗屠寡蛋管桁歸世谷王耗涸還鄉戶籍護羌濺污嬌怯怯借訪徑界久駐局限克長款款深深老盡例課六鼓率剌剌賣拳頭曼頭眉下添眉門畿密契恁等鵬抟鹢退屏舍蒱酒權命三嘏沙漲沈郎錢樹功綀囊踏荒惕栗銅龍門恸切偷曲徒喚奈何聞徤相碰孝子賢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