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護羌校尉”的簡稱。 西漢 始置,職掌 西羌 事務。 東漢 沿置, 晉惠帝 時改稱 涼州 刺史。 清 吳偉業 《思陵長公主挽詩》:“使者填平朔,将軍帶護羌。”
護羌是一個具有雙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可從以下角度綜合分析:
基本含義
護羌最初指“保護邊疆的羌族人民”,其中“護”意為守護,“羌”指古代西北的少數民族。後引申為保衛國家安全、守護邊境的象征性表達,常用于形容軍事或政治領域的邊疆防禦行為。
曆史演變與官職背景
該詞源自西漢設置的官職“護羌校尉”,專職管理西羌事務,東漢延續此職,晉惠帝時期改稱涼州刺史。例如《後漢書》記載,東漢将領吳祉曾擔任護羌校尉,負責平定羌族叛亂。
使用場景與文學引用
在文學作品中,“護羌”常與邊疆軍事活動關聯。如清代吳偉業詩句“将軍帶護羌”,即借曆史官職暗喻将領戍邊。現代語境中,多用于比喻維護國家主權或民族團結。
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需注意“護羌”與“安羌”“撫羌”等詞彙的差異:前者強調武力保護,後兩者側重安撫治理。這一區别反映了古代對邊疆民族的不同政策導向。
總結來看,“護羌”既是中國古代邊疆治理的曆史符號,也是體現家國情懷的文化意象。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官職沿革,可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等史料。
《護羌》是一個漢字詞語,其意思指的是保護羌族人民。
《護羌》的部首是手部,共有16個筆畫。
《護羌》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曆史。在古代,羌族是中國西部地區的一個重要的少數民族,因此,保護羌族人民的行為被稱為《護羌》。
《護羌》的繁體字為「護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和現在有所不同。《護羌》在古代的寫法為「護羌」。
1. 他是一個忠誠的領導者,他一直緻力于護羌工作。
2. 這個組織的使命是護羌,保護羌族人民的權益。
護羌戍邊、護羌使者、護羌義士、保護、維護
保護、維護、捍衛
侵害、迫害、傷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