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璠玙的意思、璠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璠玙的解释

(1).美玉名。《初学记》卷二七引《逸论语》:“璠璵, 鲁 之寳玉也。 孔子 曰:美哉璠璵,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通嚭》:“远相投金帛礼仪,况纍纍数对璠璵,更纤纤一双花蕊。”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悲夫!天子之将崩,便房题凑璠璵玉匣之属,宿成於考工,无所吝讳,虽讳亦不得不豫。”

(2).泛指珠宝。 清 吴伟业 《鲁谦庵使君以云间山人所画索歌》:“士女嬉游衣食足,丹青价重高璠璵。”参见“ 璵璠 ”。

(3).比喻美德贤才。 三国 魏 曹植 《赠徐干》诗:“亮怀璠璵美,积久德愈宣。” 宋 苏轼 《答任师中家汉公》诗:“方当入奏事,清庙陈璠璵。” 清 秋瑾 《题潇湘馆集》诗之一:“四壁牙籤详亥豕,一门诗友尽璠璵。登龙喜遂瞻 韩 愿,何日重停问字车。”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璠玙是汉语中表示美玉的复合词,其本义与引申义在典籍中均有体现:

  1. 词源结构

    “璠”与“玙”均为形声字,从玉部。《说文解字》释“璠”为“玙璠,鲁之宝玉”,而“玙”则指“佩玉之质美者”。二字连用始于先秦文献,特指鲁国宗庙祭祀所用的礼器玉圭,后泛指珍贵美玉。

  2. 本义与引申

    《左传·定公五年》记载:“阳虎将以璠璵敛”,可见其最初作为贵族葬玉的礼制功能。汉代起衍生出比喻义,如《法言·寡见》以“玉不雕,璠璵不作器”喻指人才需经教化,强调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3. 典籍例证

    孔门典籍中常以璠玙比拟君子。《孔子家语·问玉》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将璠玙的温润质地与儒家“仁”的伦理观相贯通。宋代《太平御览·珍宝部》则系统收录了历代关于璠玙的祥瑞记载。

  4. 现代释义

    《汉语大词典》综合历代训诂,将其定义为“美玉的通称,亦用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或华美的事物”。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文学修辞,如钱钟书《围城》以“璠玙之质”形容人物风骨。

  5. 音韵考据

    据《广韵》反切注音,“璠”属元韵符袁切(fán),“玙”属鱼韵以诸切(yú),今普通话读作fán yú。古音学研究显示,二字在先秦楚方言中存在异读现象。

(注:由于古籍文献的数字化版本多数未开放公网访问权限,建议通过《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十三经注疏》等权威纸质文献核查具体引文。)

网络扩展解释

“璠玙”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其解释综合了古籍文献和文学作品的用法:

  1. 美玉名
    原指古代鲁国的珍贵宝玉。《逸论语》记载:“璠玙,鲁之宝玉也。”孔子曾评价其外观:“远而望之,焕若也;近而视之,瑟若也。” 在《左传·定公五年》中也提到“璵璠”为君主佩戴之物,可见其象征尊贵。

  2. 泛指珠宝
    引申为珍宝的代称。例如清代吴伟业的诗句“丹青价重高璠玙”中,以璠玙比喻珍贵的画作价值。

  3. 比喻美德或贤才
    曹植在《赠徐干》中写道“亮怀璠玙美”,用璠玙赞美友人的高尚品德;苏轼《答任师中家汉公》则以“清庙陈璠玙”暗喻贤能之士应被朝廷重用。这类用法强调品德与才能如美玉般珍贵。

补充说明:
“璠玙”与“玙璠”为异序词,二者含义相同,均源自先秦文献。例如《盐铁论》用“玙璠”指代美玉,曹植诗中两词混用无差异。这种词序变化在古汉语中较常见,属于同义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别人正在浏览...

鬓角博实蹭窝词位达制打转东关饵雷诽訾富贾搿合更世乖拆国姓还视颢露宏贯黄碛货贡家菊进富精灵惊心动魄禁声酒膏灸治就坐开畬叩马嬾残连理裂域领袖戾沓庐剧毛房密密明两莫过于摩诘南山豹能子朴鄙棋格啓扃芟剪哨兵声说沈饮失窃属游逃杯天粟马角廷试土骨蛇颓人文字改革啸聚吓诈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