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偷曲的意思、偷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偷曲的解釋

唐 元稹 《連昌宮詞》:“ 李謩 擪笛傍宮墻,偷得新翻數般曲。”自注:“又 玄宗 嘗於 上陽宮 夜後按新翻一曲,屬明夕正月十五日潛遊燈下。忽聞酒樓上有笛奏前夕新曲,大駭之。明日密遣捕捉笛者,詰驗之,自雲:‘某其夕竊於 天津橋 玩月,聞宮中度曲,遂於橋柱上插譜記之。臣即 長安 少年善笛者 李謩 也。’ 玄宗 異而遣之。”後常以此事入詩詞戲曲。 清 洪昇 《長生殿》《偷曲》一出,即言其事。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偷曲”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一、基本含義

指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秘密竊取他人的音樂作品或曲譜,強調通過隱蔽手段獲取原創内容的行為。

二、詳細解釋

該詞由“偷”(盜竊)和“曲”(樂曲)組成,核心在于未經允許獲取他人創作。其内涵不僅限于字面盜竊,還隱含着對技藝高超者的側面贊賞——偷曲者需具備極強的音樂記憶或記譜能力。

三、出處與典故

源自唐代元稹《連昌宮詞》自注:唐玄宗在宮中創作新曲後,少年笛手李謩于天津橋偷聽并記譜,次日竟在酒樓演奏此曲,令玄宗驚異。此事成為文人常用典故,見于詩詞戲曲。

四、用法示例

  1. 文學創作:如元代王恽《樂府合歡曲》中“不憶李谟偷曲去,酒樓吹笛有新聲”,暗指民間傳播宮廷樂曲的現象。
  2. 現代引申:可類比當代音樂抄襲、盜版等侵權行為,但需注意語境差異。

五、文化影響

該典故反映了古代音樂傳播的特殊方式,也側面印證唐代音樂文化的繁榮。李謩偷曲的行為雖屬“竊取”,但因展現超凡技藝,在文學作品中常帶有傳奇色彩。

(注:如需查看更多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連昌宮詞》及相關元曲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偷曲

“偷曲”一詞可以拆分成“偷”和“曲”兩個字,基本意思是指盜取音樂。其中,“偷”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九;“曲”字的部首是“曰”,總筆畫數為九。

“偷曲”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它原指偷盜别人的音樂作品或曲譜。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偷”字的繁體形式為「偷」,而“曲”字的繁體形式為「曲」。

以下是幾個使用“偷曲”一詞的例句:

與“偷曲”相關的組詞有:偷窺偷盜偷拍

與“偷曲”意思相近的詞語有:盜譜竊譜盜樂

與“偷曲”意思相反的詞語有:創作原創創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