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不動明王的意思、不動明王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不動明王的解釋

梵名摩诃毗盧遮那。佛教密宗菩薩名。佛經中說他奉 大日如來 教令,作忿怒狀,能夠降伏一切邪魔。 唐 善無畏 《大日經疏》卷五:“畫 不動明王 ,如來使者,作童子形,右持大慧刀印,左持羂索……坐於石上,其身卑而充滿肥盛,作奮怒之勢,極忿之形,是其密印幖幟相也。” 魯迅 《集外集·斯巴達之魂》:“敵軍不能撼此擁盾屹立,士氣如山,若 不動明王 之大磐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關于“不動明王”的詳細解釋如下:

一、名稱含義

“不動明王”是梵語Acalanatha(意為“不動尊”)的漢譯,其名號包含三重含義:

二、宗教地位

不動明王是密宗核心護法神,被奉為大日如來(毘盧遮那佛)的忿怒化身,也是五大明王之首、八大明王之王。據經典記載,他曾以忿怒相降伏傲慢的大自在天,使其皈依佛法,體現了佛法的威懾力與教化作用。

三、形象特征

其典型形象為:

  1. 忿怒面容:雙目圓睜、獠牙外露,象征降伏邪魔的決心;
  2. 手持寶劍:智慧之劍可斬斷煩惱;
  3. 足踏磐石或邪魔:寓意穩固佛法根基,鎮壓一切障礙。

四、象征意義

五、作用與信仰

在佛教中,不動明王被視為:

  1. 護法神:守護佛法不受侵犯,消除修行障礙;
  2. 生肖守護佛:尤其庇佑雞年生人,助其積德避災;
  3. 智慧賜予者:信徒通過供奉或持誦其法像,可獲智慧與順遂。

以上内容綜合了密宗經典與佛教文化中對不動明王的诠釋,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密宗教義或相關藝術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不動明王:文化含義 不動明王這個詞源于佛教文化,是指佛教中的護法神之一。在佛教中,明王代表着智慧、慈悲和戰勝妄念的力量。不動明王的作用是保護佛法不受外界的幹擾,同時也是佛教信衆祈福求保護的對象之一。 拆分部首和筆畫 《不動明王》這個詞由幾個部首和筆畫組成。具體拆分如下: - 不(一):表示否定、不行的意思。 - 動(力):表示動作、活動的意思。 - 明(日):表示光亮、清楚的意思。 - 王(玉):表示君主、統治者的意思。 來源和繁體 《不動明王》一詞最早來源于佛教經文,并且在中國的佛教文化中被廣泛采用。在繁體字中,不動明王的命名和寫法與簡體字一緻,沒有太大的差别。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不動明王這個詞的漢字寫法可能有些許差異。然而,由于佛教傳入中國已有上千年的曆史,現代的寫法已變得相對固定而統一。 例句 以下是一個用到不動明王的例句: "求佛菩薩庇護,願不動明王保佑衆生平安。"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一些與不動明王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包括: - 護法神:佛教中保護佛法的神靈。 - 智者:智慧和明智的代表。 - 妄念:指迷惑和擾亂心智的錯誤思維。 - 動蕩:指動亂和不穩定的局勢。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所幫助!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請告訴我。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