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惕栗的意思、惕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惕栗的解釋

亦作“ 惕栗 ”。猶言戰戰兢兢。《墨子·尚同中》:“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慄不敢為淫暴。” 唐 韓愈 《河南府同官記》:“羣臣惕慄奉職,命材登良,不敢私違。” 王闿運 《禦夷論》一:“聖人得位,要荒以限之,朝貢以羈之,夷狄仰望,莫不惕栗。”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惕栗”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ì lì,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如下:

基本解釋

指因恐懼或緊張而産生的戰戰兢兢、戒慎不安的心理狀态,常用來形容人在面對危險、壓力或未知情況時的謹慎與懼怕。


詳細釋義

  1. 詞義核心

    • 表示極度害怕或高度警覺,既有心理上的恐懼(如“不寒而栗”),也包含行為上的謹慎(如“戰戰兢兢”)。
    • 在古籍中常與“恐懼振動”連用,強調因敬畏而産生的自我約束,例如《墨子》中描述“惕栗不敢為淫暴”。
  2. 使用場景

    • 文學語境:多用于描述人物面對威脅、責任時的心理,如韓愈《河南府同官記》中“群臣惕栗奉職”。
    • 現代用法:可比喻對複雜局勢或潛在危機的戒懼,如“投資者對市場波動感到惕栗”。
  3. 近義詞與反義詞

    • 近義詞:戰戰兢兢、如履薄冰、膽戰心驚。
    • 反義詞:泰然自若、從容不迫、處之泰然。

詞源與結構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典》或《墨子》原文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

網絡擴展解釋二

《惕栗》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形容人因害怕或警惕而發生的身體顫動或恐懼的感覺。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以及例句,以及一些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惕栗》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心(xīn)和木(mù)。心部表示與情感、心境有關,木部通常表示與木材或森林有關。它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 《惕栗》一詞最早出現在《古文觀止》一書中,其原文是“心配則恐,恐則栗”,意思是心情擔憂就會害怕,害怕則會顫抖。後來,人們将其合并為一個詞"惕栗"來表達恐懼和顫抖的狀态。 繁體: 《惕栗》在繁體字中的寫法和簡體字一緻,使用兩個部首的結構和相同的筆畫順序。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不同的形态和發展。因此,同一個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對于《惕栗》這個詞來說,沒有特别突出或不同的古代寫法被記錄。 例句: 1. 他聽到腳步聲,不禁惕栗起來。 2. 當她意識到自己被騙時,全身惕栗了一下。 組詞: 與《惕栗》相關的組詞有: 1. 驚惕:害怕和警惕的狀态。 2. 驚恐:極度害怕和恐慌的感受。 3. 懼怕:對某個事物或情境感到害怕。 近義詞: 與《惕栗》意思相近的詞有: 1. 戰栗:因害怕或緊張而身體顫抖。 2. 驚恐:極度害怕和恐慌的感受。 3. 懼怕:對某個事物或情境感到害怕。 反義詞: 與《惕栗》意思相反的詞有: 1. 麻木:心理遲鈍,沒有感覺或反應。 2. 泰然:心情平靜,毫不擔憂或害怕。 總結: 《惕栗》是一個用于形容人因擔憂或害怕而發生身體顫動或恐懼的感覺的漢字詞語。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木,有10個筆畫。源自于《古文觀止》,在古時候漢字寫法中沒有特殊的形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除了《惕栗》這個詞本身之外,還有一些類似的詞語、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也與其相關。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