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風度品格。《新唐書·崔遠傳》:“子 遠 ,有文而風緻整峻,世慕其為,目曰‘飣座梨’,言座所珍也。” 宋 洪邁 《夷堅丙志·費道樞》:“竊慕上客風緻,願奉頃刻之歡,可乎?” 清 龔自珍 《題<紅蕙花詩冊>尾》詩序:“今嗣君抱來烏絲闌素冊高尺許,皆将來蕙故也。君之風緻可想見矣。”
2.風韻。指容顔姿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阿纖》:“﹝ 阿纖 ﹞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風緻嫣然。” 胡也頻 《光明在我們的前面》一:“﹝她﹞匆忙地把一隻手撐在桌上,半彎着腰肢,雖然帶點倉皇,卻完全是一種很美觀的、天然的風緻。”
3.形容姿态美好。 清 李漁 《蜃中樓·雙訂》:“果然好個俊雅書生,遠觀那樣風緻,近看還不知怎麼樣風流。”《紅樓夢》第一百回:“又想起那年唱戲做的 嫦娥 ,飄飄艷艷,何等風緻。” 朱自清 《荷塘月色》:“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顔色,而葉子卻更見風緻了。”
4.風味;情趣。 宋 陳師道 《後山詩話》:“ 魯直 與 方蒙 書:‘頃 洪 甥送令嗣二詩,風緻灑落,才思高秀。’” 明 湯式 《集賢賓·友人愛姬為權豪所奪複有跨海征進之行故作此以書其懷》套曲:“他戀着蓬窗下風緻佳,舵樓中景物饒。” 明 謝肇淛 《五雜俎·物部三》:“京師有薏酒,用薏苡實釀之,淡而有風緻,然不足快酒人之吸也。” 楊朔 《畫山繡水》:“本來天下山水各有各的特殊風緻, 桂林 山水那種清奇峭拔的神态,自然是絕世少有的。”
5.指文學作品的風格,韻味。 元 夏文彥 《圖繪寶鑒》卷三:“ 越國夫人 王氏 , 端獻王 婦, 王審琦 後,作篆隸有古法,為小詩有林下風緻。” 明 楊慎 《升庵詩話·劉禹錫詩》:“﹝ 劉禹錫 詩﹞宛有 六朝 風緻,尤可喜也。” 胡適 《<中古文學概論>序》:“一方面的慷慨悲壯,一方面的宛轉纏6*綿,都極盡平民文學的風緻。”
6.輕薄;輕浮。 清 李漁 《憐香伴·女校》:“他出這等風緻題目,一定是個老風騷。”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窦氏》:“ 南 視女亦風緻,遂與諧笑。”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風緻漢語 快速查詢。
風緻(現簡體作“風緻”)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可分為三個核心維度:
指人的儀态、氣韻或事物的風格趣味。
例證:
《聊齋志異·聶小倩》:「審谛之,肌映流霞,足翹細筍,白晝端相,嬌豔尤絕。」此狀女子風緻嫣然。
來源: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風緻」條
形容詩文書畫等藝術形式的獨特意境與雅趣。
例證:
清代沈德潛《說詩晬語》評王維詩「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自然風緻,妙在無雕琢痕。」
來源:《漢語大詞典》「風緻」釋義
多用于描繪山水花木的天然情趣。
例證:
宋代楊萬裡《曉出淨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别樣紅。」寫荷塘風緻盎然。
來源: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風」字引申義
明清小說中偶指「風情」(需依語境判别),如《金瓶梅詞話》「天然風緻,斜倚屏邊」,然此用法今已罕用。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風緻」注
參考依據:
“風緻”(繁體為“風緻”)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隨語境不同而變化,以下是詳細解釋:
風度品格
指人的儀态舉止或文學作品的風格韻味。
風韻與姿态
多用于形容女子優雅的容貌和儀态。
風味與情趣
指事物或情境的獨特趣味。
文學藝術風格
可指作品的藝術特色,如“風緻翩翩”描述詩文雅緻。
貶義用法
少數情況下含“輕薄、輕浮”之意,如宋代洪邁《夷堅丙志》中“風緻”暗指輕佻。
“風緻”一詞兼具褒貶,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核心圍繞“風度”與“韻味”,既可贊美品格儀态,亦可描述文學或事物的獨特美感。需注意古代文獻中的用例可能與現代語義略有差異。
拜佛半球包袱比價佛頭著糞不睹是伧俗參預柴瘠長楸斥免赤缇春日搭理打連廂雕喙貂侍訂考斷覆對隙放赦煩惱魔肥澤獦蚤冠軍賽官紗鼓腕合該猴查稽古振今精于金輿坎肩裡丑捧心靈談鬼笑臨淵結網鸾偶羅紋石旄車綿裡藏針南菁書院霶潤瓶沉簪折青蓮界取青媲白呿頤結舌燃爆觞奠沙人士息詩緻霜枝述奏思想内容天津通靈台萬隆會議五帝巫山賢妃